第六十七章東征的機會
首先是足利家餘孽,振臂一呼,日本六十六國響應,南下面對日本大名,所攻者破,所擊者服。讓傅忠陷入被動之中。
是足利義滿這個足利家第一雄主不行,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足利義持就行了嗎?
不是。分明是足利家餘孽,與投降大明的日本大名暗通。
甚至是大規模的,傅忠不能去查的暗通。甚至出現雙方合兵,何夕也不奇怪。
之所以如此,投降大明的日本大名,幾乎都是九州島的大名。而大明給他的獎賞,就是將他們分封到本州島,而九州島成為大明皇子的封地。
大明騰籠換鳥的意圖,不要太明顯了。
而皇子們也不滿的。
九州,與高麗南部,這才多大的地方,安排了好幾位皇子。地方小也就罷了。
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發展潛力。
兄弟們擠在一起,難不成互相吞併嗎?
可以說,在朱元璋還沒有死之前,封在東洋地區的王爺們就已經達成一個默契,那就是一定要滅了日本,將日本本島給覆滅了。然後大家挑選自己想要的地盤。特別是礦產。
畢竟日本最值錢的也就礦了。
這一件事情,不是秘密。
很多人或許不知道,但是有一定地位的人,不管是明人還是日本人都是知道。
在原本的局勢之下,日本人是不能反抗的。
但是而今不一樣了。
明軍是不可能對日本增援了。於是形成了日本大名合流的局面。
這也罷了。
畢竟日本降軍雖然得到一些明軍的武器裝備,真正打起來。傅忠是有信心取勝的。但是就是因為這些藩王,傅忠指揮不動各地藩王的軍隊了。
原因也很簡單。
對於藩王們來說,中央的軍隊其實也阻礙。
更不要說,朱允炆上位有很多疑點,最少朱允炆不是嫡長子,在他們這些叔叔面前就沒有說服力了。如此一來,原本傅忠指揮藩王各軍,這數萬大軍,可以看做大明力量。現在依然不是了。
內部分裂,各自為戰,日本各部合流,不能說日本內部沒有矛盾。但是在足利家大旗下面,可以緩解一二,不影響軍事行動。但是傅忠對藩王影響力就太差了。
劉璟不由憂心忡忡的說道:“這樣下去日本情況不妙。如果出現失陷藩王事,對誰來說臉上都不好。”
何夕說道:“請劉兄放寬心,車到山前必有路。”
話雖然這樣說,但是何夕眼睛之中卻又亮光閃過。他看到了機會。
說實話。
何夕爭奪天下的整體戰略,就是用一切金融手段刺激生產力的發展,然後用炮火平推南方。千萬級別的火銃,百萬門級別的火炮。南京是決計支援不下去的。
說實話,而今北京方面在工業上的優勢是有的。但並不絕對。
技術上並沒有隔離,不存在什麼技術北京有,南京沒有的。南京更有一個太平鐵廠。就不說新建鐵廠了。單單是太平鐵廠擴建就足以供應大軍。在潛力上,太平鐵廠是完全比不上北京與遼東的。
但是這個年代說潛力,有一些太過了。
畢竟不管北京與南京,開礦技術還是相當低的,也不可能對這些礦產完全利用。
南京方面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比北京更多。如果南京而今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推進工業化,爆產能。追上北京並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