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燕王歸來
燕王帶著數百騎兵,乘風而來。
其實燕王可以從水路而來,只是雖然從北到南,但是卻是逆水行舟。而松花江河道沒有經過修整。很多河道,順流而下的時候還好。但是逆流而上的時間就不行了。
需要人拉縴。
而以這個時代東北的人口密度,人口不足,根本不可能徵召民夫。如此一來,就只能靠船上的人下船拉縴了。速度就慢了。時間也就長了。
燕王對何夕的到來,非常渴望。
不,應該說燕王對於封狼居胥,破滅元廷是非常渴望的。
燕王也知道,這一個大功勞很多人惦記著。比如馮勝。
他現在有這個機會,並不代表一直有這個機會。特別是秦王之死,對整個大明的影響,也在燕王的思考之內。
燕王也相信,秦王不是太子所殺。
但是這並不消除秦王之死的影響力。無他,在秦王死前,雖然說大明朝廷之內,藩王與中樞之間,並非沒有矛盾的。但是這矛盾是暗流,不注意的人根本察覺不到。
而現在卻不一樣了。
秦王之死,是一個標誌性事件,他將藩王與中樞的矛盾,醒目的擺在了所有人面前。所有人也知道,朱元璋在一天,父子之間,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將來怎麼?
中國人從來不缺乏大局觀。從現在判斷今後十幾年,幾十年的趨勢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落一葉而知秋。
秦王之死,不管是不是太子所為,都成為了那一葉。會被無數人放在放大鏡下觀察,揣摩。從而判斷未來的趨勢。
就好像是燕王。
說燕王之前沒有思考過,藩王與中樞的關係,那是不對的。但是那並不是燕王所思考的重點,但是而今是了。
老爺子總是要去的。
燕王不能不為自己的著想。
他一方面對太子是信服且支援的。另外一方面,也不想自己成為秦王第二。所以,他比之前更急切的打贏韃子,帶著人馬就藩去。從此不離中樞的恩怨情仇。
如果中樞對他又想法,身在漠北,手挽十幾萬騎兵,也有與中樞談判的籌碼。
故而燕王心中很急切。
所以捨棄水路,騎馬狂奔而來。
何夕也沒有想到,燕王來的這麼快。
何夕還在考察長春的商業環境,與商品種類。燕王就已經到了。
長春衛指揮使衙門中。
燕王風塵僕僕而來,一見何夕,就握住何夕的手說道:“何弟,別來無恙。”
何夕說道:“小弟在京師能有什麼事情,倒是殿下,卻顯得滄桑了。”
燕王哈哈一笑,說道:“塞外苦寒,本就如此。不過,男子漢大丈夫,這才是本色。”
何夕微微一笑,說道:“殿下說得是。”
之前的燕王說實話,身上有一些貴公子的氣質,因為他本身就是富養出來的,身為皇子,即便朱元璋在節儉,也與尋常人不同,這種氣質一直都有。
而今,何夕沒有從燕王身上看出來。
他原本精緻的臉龐,邊的粗糙起來。額頭眉間多了許多風霜之色。燕王與何夕的年紀差不多,也都是三十左右。但是何夕卻看到好像二十幾歲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