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慚愧歸慚愧。朱元璋不會因為這一點點慚愧,而動搖大計的。說不客氣的話,他朱元璋這輩子對不起的人太多了,別的不說,李善長他對得起?劉伯溫他對得起?
能成大事,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負我,有些絕對的。但是,對於那些自己對不起的人,並不多掛在心上,否則單單這些慚愧,都足以將人給壓死了。
不過,這妨礙朱元璋在最後的時光多教授朱允炆一些東西。
是真東西。
朱元璋不知道歷史上的自己,最後教了朱允炆一些什麼。但是他知道,與而今教一定不一樣的。
因為期望不一樣。
歷史上的自己,大抵是希望朱允炆能成為太子朱標一樣的仁君。而今他卻想教出一個梟雄。因為只有梟雄,唯利是圖,不被仁義道德束縛的君主,才能會在戰爭的壓力下尋找對自己最好的辦法。那就是推進工業革命。
只是朱允炆戰勝何夕的唯二兩個機會。
第一個機會,就是朱允炆在他死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北京,誅殺朱雄英。朱元璋不覺得,朱允炆能做到。如果太子在,大概能做到的。而朱允炆卻不行了。
何夕更是準備了兩三年了,如果還能被朱允炆如此拿下,那就是傻子了。
第二個機會,就是推行工業革命,以南京的體量優勢,人力,物力,將領等各方面的優勢,平推了北京。前提是,朱允炆能獨立思考,不為方孝孺等人的仁義道德所束縛。
這一點上,就是朱元璋一直教他的。
朱元璋也看出了,朱允炆內心深處的陰狠。但是卻不夠。朱元璋覺得,如何朱允炆什麼時候下定決心殺他。反而說明,朱允炆有可能勝過何夕。
裝仁義,裝得不夠,內裡陰狠,卻又不夠陰狠,更重要的是,因為裝得仁義,卻以為自己真仁義,反而不知道怎麼下狠手。比如,歷史上的朱允炆下令前線,勿殺我叔父。結果,就是他這一道命令,讓燕王數次險死還生。
在朱元璋的教導之下,朱允炆大有長進。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依舊是這個毛病。
裝仁義這一點,不如張士誠,陰狠毒辣,不及陳友諒。至於行軍用兵之道,知人善用之法,心胸豪氣,推赤心入腹中,都不行。
朱元璋說道:「戴神醫,朕走後,你去告老還鄉吧。允文。」
朱允炆說道:「孫兒在。」
朱元璋說道:「這一件事情,就是你來辦吧。我死之後,不要怪這些太醫。」
朱允炆泫然垂泣,說道:「孫兒明白。」
朱元璋說道:「哭什麼哭?去送送戴神醫。」
朱允炆收拾心情,將戴神醫送出去了。
片刻之後,朱允炆就回來了。
朱元璋修養片刻,似乎有了一些力氣,淡然說道:「吩咐了沒有?」
朱允炆一愣,說道:「已經吩咐了,戴神醫一定會守口如瓶的。」
朱元璋說道:「你明白就好。」朱元璋說道:「元史修好了沒有?」
朱允炆說道:「蘇伯衡已經呈上樣本。」
朱元璋說道:「拿來我看。」
朱允炆說道:「皇爺爺,您的身體?」
朱元璋說道:「這是我在世上最掛念的一件事情。我做好,我死不瞑目。」
朱允炆聽朱元璋說到這份上了,還能說什麼。只能答應一
聲,叫人抬來兩箱子書稿,這就是元史。
或者說新元史。
這一部元史,由蘇伯衡主筆,在原本的史料之上,增刪修改,對宋濂版元史簡直是開膛破肚,沒有多少相同的。
其實,就蘇伯衡來說,這一部元史,遠遠稱不上完善。原因很簡單,元代的史料不夠,而且還有大量的蒙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