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為什麼太子是守成之君的原因,對於大明這樣龐大的整體,謹慎,少折騰,也算是儒家明君的特徵了。
另外一方面,那就是政治人物與麾下勢力的相互影響。
在何夕沒有來之前,朱元璋對未來的設想,是將大明從武勳時代,轉變成文官體制,畢竟五代之後,軍閥秉政的結果,已經宣告一個事實,那就是武人純粹以軍權沾染中央最高權力,已經失去了可能,縱然有一時亂流,終究不會得人心的。m.
這一點,朱元璋也是知道的。
歷史上,朱元璋不惜以最果決的手段,剷除勳貴集團,就能看出來,所以,他為後世之君留下的班子,是一個文官政權的底子。
雖然何夕到來之後,影響了洪武十四年之後的歷史,但是太子在開國之前,就是宋濂的弟子,就已經開始準備與文官體系聯合。太子從一開始,身邊大小臣子,影響最大的就是文官,至於勳臣,更多是勳臣二代。
太子文武班底,重文輕武,太子的思想上與宋濂等人更加契合。
這都是很難改變的事情。
再加上太子輔政這麼多年,幾乎成為了文官體系的代表,文官集團就是太子的權力班底,同時,太子也要保證自己政治班底的權益。在之前,變法剛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事情還沒有展開,矛盾尚能隱藏,但是而今,何夕在北方狂飆突進,如火如荼,很多事情上,幾乎是明牌了。明眼都看得出來。
比如何夕商稅政策建立在公司體系上,就好像大明的統治根基在士紳宗族身上的。北京商稅之多,再加上關稅,鹽稅,其他賦稅。總體上這些田賦之外賦稅的高速增長,已經讓很多人看到了一種可能,那就是大明朝廷不可或缺的人,不是士紳宗族,而是掌握商業資本的大商人,大資本。
這種變化,對大明朝廷的是否有益是一回事,但是對於他們是否有益才是最重要的。這個根基上的轉換,讓他們看不起的商人騎在自己的頭上,自己之前掌握的一切,都變成了廢紙。
之前下面計程車大夫們,都是覺得,朱元璋再厲害,不過是一個人,是人就有死去的那一天,下面的人都不願意與朱元璋死磕,等朱元璋死了,什麼都會變回來,所謂之撥亂反正。
但是而今他們發現,不行動就不行動再過幾年就不能行動。
這才有而今的南方變化。
而何夕也不妄自菲薄,他在北京做的這些事情,沒有人在乎什麼新法舊法,大家都在忙著賺錢了。但是這就代表何夕變法的成功,因為這麼多人從新法上獲取利益。
他們現在很多人其實沒有從內心深處堅持變法的意思,但是他們並不拒絕錢。甚至很多人都想著賺一筆是一筆,將來朝廷改弦易轍之後,再說其他的也不遲。
但問題是,很多時候,人的身體會比嘴巴誠實。
而且,人對所失去感到的痛苦,要遠遠比得到幸福多。一件東西,得到的時候感覺不錯,失去之後,感到痛苦是翻倍,甚至更多的。
所以,反正在北京這個工程之後,獲得利益,也就是在何夕的新體系之下賺到錢的。他們自己或許不覺得,但是絕大多數人其實與新法利益相關了,他們已經與新法脫不了干係的。甚至可以說,他們自己不覺得,但是一旦朱元璋死了,那幫人反對新法的人真正得勢,動起手來,絕對不會寬恕。站上新法邊的人,都不可能倖免。
畢竟自古以來,黨爭就是這樣的。
只是現在洪武朝的政治氛圍,要比歷史上好多了。大家雖然知道朱元璋有猜忌之心,但實際上,並不知道,真正黨同伐異起來,並不比一個有猜忌之心的君主更好。
甚至更殘酷。
朱元璋好歹還是有目的,有理智,殺人雖然多,卻不是無緣無故,但是黨爭真起來,殺起人來,才真正是毫無底線。
有的人死了,但沒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