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一馬當先,渾身是血,帶著百餘名護衛,衝進了營地之中。
一番廝殺之後,整個營地之中蒙古人全部跪在地面上,沒有一個人敢站起。因為但凡敢站起來的,全部已經身首異處了。
燕王所部都打瘋了。
一方面是行軍太苦了。即便有這樣那樣的準備,非戰鬥減員也不少。這些將士都是老卒,多次上陣廝殺。見慣生死,其實並不怕死,但是他們可不想這樣凍死。寧肯戰死。
二來這一場北伐準備的時間太長了。已經有兩年了。日復一日的訓練就為了今日,一下子發洩出來。
更重要的是,下面的人發現蒙古人太弱了。
沒錯,蒙古人比之前又弱了很多。
脫因帖木兒死了,蒙古軍中最後一個大將之才不在了。同樣代表這王保保的餘蔭也散盡了。天元帝拿到了自己權力,但是已經沒有一個合適的人掌控軍中事務了。
這一點,天元汗也是知道。這就是為什麼他向瓦剌靠攏的原因。瓦剌首領浩海達裕,雖然也不是什麼大將之才,但是最少打過仗,給他一點信任感。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種高階人才,從來是稀缺的。
脫因帖木兒在,不僅僅代表著蒙古人有組織十幾萬人進攻的能力,也代表即便是在物資匱乏的情況下,脫因帖木兒也能保證蒙古人基本訓練的能力,基本軍事素質的能力。
雖然說,脫因帖木兒在的時候,蒙古軍隊已經遠遠不如明軍了。但是固然是脫因帖木兒能力有問題,但更多的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今連巧婦都沒有了。
蒙古軍隊的戰鬥力,更是一落千丈。
再加上,數萬明軍是精銳中的精銳,在長春的時候,從來沒有斷過糧食,甚至還有肉食,經年訓練,即便這一月頂風冒雪,過得很苦,但是之前的身體儲備,是經得起這樣的磨礪的。
而蒙古人就不一樣了。
斡難河的宿營地,是遠遠比不上松嫩平原上的宿營地的。其實,蒙古王廷並不是被瓦刺趕到東邊的,畢竟瓦刺還是蒙古諸侯,而是蒙古王廷主動遷徙到東邊的。
原因是什麼?不久是松嫩平原,水草豐盛。因為緯度的原因,冬季比較好過。
在斡難河邊過冬,不是不能,但是決計不是最經濟的做法。
蒙古人的日子本來就苦,這種不經濟的做法,對於底層百姓來說,就是雪上加霜,這個冬天,很多蒙古人都是在生死線上掙扎,每個人都在盼著春天快些來,能吃上幾頓飽飯。
人是這樣?馬就不用說了。
這種情況與明軍精銳相遇,下場是什麼樣的。根本不用說了。
這也在燕王的預料之中,畢竟從一開始,他就知道,打蒙古王廷,最大的難題從來不是打,而是找到蒙古王廷所在。
這些將士而今看見蒙古人,覺得一個個都是會跑的戰功,豈能手下留情,打著打著都打瘋了。好在,這一次來的都是精兵強將。到了天黑時分,燕王已經收攏各部了。各地戰場也清點得差不多了。
斬首三萬餘,俘獲百姓數十萬,牛羊馬匹無數,
燕王聽了暴跳如雷,說道:“斬首三萬餘,真敢殺,那都是老子的人,傳令下去,再敢亂殺一個,老子就罰他們的賞錢,告訴他們,殺了人,讓你們自己去放牧去。”
燕王對戰事判斷很精準,蒙古人是來不及防備,幾乎沒有什麼硬仗,哪裡有這麼多的斬首啊?無非是想要首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