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說道;“國公,不是我不幫國公。而是這一件事情,我說了不算。”
馮勝說道:“不,你說了算。或許南京很多人,不知道你何夕是什麼樣的人。但是我豈能不知道,六百萬兩,在別人手中,打一個日本,或許還不夠。但是在你手中,卻不是這個樣子的。我雖然不在遼東,但是遼東發生了什麼?我不是不知道。”
“首先,從遼東運輸一百萬石糧食,出長春堡,進入肇州以北三百里左右的。你做不到嗎?”
“十萬騎兵的軍餉,遼東沒有嗎?”
“至於供應軍械,遼東做不到嗎?”
“可以說,朝廷只要答應,十萬騎兵一個月內能在長春堡集結。還是你覺得,你在支撐十萬騎兵出關的同時,不能支援日本戰場?日本的情況,我不是太清楚,但是以我現在來看,傅友德撿了一個大便宜。”
“不要說明年了,很有可能今年,就由決定性的勝利。”
“這些事情,只要你想,你是能夠做到的。”
何夕沉默了一陣子,他暗暗盤算了一陣子。忽然發現馮勝說得沒有錯。馮勝所言這種同時支援兩場戰爭。他並不是做不到,主要是,馮勝想要的滅殘元,而不是佔領開發東北地區。
這兩者動用的資源是不一樣的。
再加上,遼松運河開通,遼東各地的造船廠已經有不少內河船隻。這樣的情況下,支援在東北平原上作戰成本,大大下降了。
更重要的是,馮勝或許不瞭解工業化是什麼?但是馮勝是最瞭解遼東物產產出的。雖然蒸汽機還在艱難的研製之中。但是大工廠,合作,分工。技術革新等方面的進步。讓遼東工業人口,已經有了幾十萬之多。雖然不足百萬。但是爆發出來的生產力。足夠支援兩場戰爭。
而且,何夕也不知道,經過這一輪投資擴大生產之後,遼東的生產能力,會達到什麼地步。
不過,最少支援一場對殘元朝廷的北伐,並不困難。
何夕說道:“國公,這只是你的猜測。”
馮勝說道:“那就是說,你要等日本那邊大捷之後,才決定支援北伐?”
何夕說道:“我可沒有說過這樣的事情。”
馮勝說道;“那我也不繞彎子了。你究竟怎麼才肯支援北伐?”說到這裡,馮勝臉上也有幾分怒色了。
馮勝身為國公,是何夕的長輩,也是何夕的上司,不顧上下尊卑,千里迢迢來見何夕。如此情況之下,何夕還不給面子。馮勝自然生氣了。更重要的是,馮勝完全無法理解何夕。
在馮勝眼中,高麗日本兩個國家綁在一起,都比不上北元。
為什麼何夕一心向往東邊邊角打,而不是完成大明朝廷開國以來最大的政治任務,滅了元朝?
簡直是不可理喻。
當然了,馮勝這麼多年什麼樣的風風雨雨沒有見過,也不會因為這一件事情而生氣。他之所以生氣,是他覺得他該生氣。在這一件事情上,他不能得到何夕的支援,那就意味著雙方要走到對立面了。
之前馮勝保留意見,是他覺得高麗打完就改北伐了。但萬萬沒有想一直沒完沒了,而今他盤算北方的家底,其實是可以兩者兼顧的。才想讓雙方都退一步,做出一個折中的決策。
但是如果,馮勝已經將姿態做到如此地步。何夕依然不買賬了。
馮勝決計不會善罷甘休的。要讓人知道,他馮某的面子,不是那麼好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