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說,大明中後期朝廷大多是這樣運作的。只是他們內部的邏輯,與何夕圈定的邏輯是完全不一樣的。
何夕沒有感到這一點。
但是方孝孺感受到了。
他內心之中,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何夕真儒臣也。
是的,方孝孺對何夕的感覺,是矛盾的。之前雙方的爭執很多。最大的問題就是,清流與濁流之分。
雙方對朝廷官員的要求上就是截然不同的。
方孝孺看來,朝廷官員是一個單純的管理者,了不得是一個統籌組。不應該讓朝廷官員去負責那些繁雜的事務,而是讓朝廷官員去監督下面人去做。
這樣的做法,其實也是中國古代通行的官員要求。
蓋因,中國古人官員的執行力,從來不可強求。當然了,秦漢這種古典軍事帝國向來除外。不要看別的,單單看,清代洋務運動,做成了什麼樣子,就知道古代官員的執行力差到了什麼地步。
何夕來看,官員就是執行朝廷命令的官員。特別繁重的工作,更是要讓關鍵人士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怎麼才能做到?自然是給官給錢,那麼誰是一件事情的關鍵人物?
那就是這一件事情中,離開誰不行?
不是方孝孺口中的儒臣,而是真正掌握工程技術的技術官僚。
既然如此,何不提拔他們?
畢竟大名鼎鼎的工程師治國,何夕又不是沒有聽過。他沒有要求,大明官員都是工科,這不現實。但是關鍵地方技術官僚不能缺位就不行嗎?
這上面的分歧,兩人互相不能理解的。
方孝孺本來還想與何夕舌戰幾個回合。但是何夕最後一番話,卻方孝孺想了很多。
之所以覺得何夕是儒臣。那就是何夕言語背後,其實對皇權的約束。人事權作為朝廷最重要的權力,如果朝廷上下,所有人事權都歸納為一法,所有人都不能干預。那麼就等於皇帝也是失去了干涉人事大權。
這就與儒家士大夫想要的,天子垂衣裳而治天下更近了一步。
說起來,這也是很矛盾的事情。
儒家士大夫一心喊著忠心耿耿,但是很多事情最終的目的,就是將皇帝大權給侵佔了。美其名曰:死忠於皇帝,那是愚忠。只有忠於江山社稷,才是真正的大忠。
反正怎麼說,都有理。
而何夕這個說法,明顯有這方面的暗示。豈能不讓方孝孺震驚。認定何夕雖然在很多方面與他不合。但是本心卻是對的。雖然很多人沒有說出口,但是一些儒家大儒已經有共識。
皇帝的權力必須受到限制,不管是天人感應,還是其他辦法,不管是朱元璋,還是別的皇帝。
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