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天正通寶(下)
……,……
越前的戰事,很就落下了帷幕。信長兵分兩路,一路以尾張、伊勢、南近江全國和美濃半國的六萬軍勢為主力,由他自己親自率領,和佔領了越前大部的加賀一向宗十多萬信眾在北之莊城外對峙著,另一路是武田信孝、丹羽長秀、羽良秀吉、樋口直房率領的若狹眾和北近江眾,人數合計為九千人,由若狹水軍送往越前與加賀國境,將加賀一向一揆勢的退路切斷。他們接連攻破好幾處城池,從後面向一揆勢慢慢壓來。一揆勢本來就是烏合之眾,打打順風戰是無妨,可是一聽說後路被斷,而且腹背受敵,他們的軍心立刻就動搖了,很就被信長擊潰,亂哄哄的逃回加賀國,死傷的信眾高達三萬。
即使這樣,加賀一向宗的勢力依然十分強大。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在出戰前信長就已經有所考慮,準備在越前設立家中的第二個方面軍團。所以,擊退一向宗,他就布了封賞命令,將越前十二郡六十八萬石分賜了下去。其中,柴田勝家獲得八郡四十九萬石,擔任北6方面的總大將,原南近江領地奉公,成為信長的直領;瀧川一益擔任柴田勝家的副將,加增大野郡七萬石領地,在前線防備一向宗;佐佐成政、不破光治擔任柴田勝家的與力,和早先擔任與力的中川重政平分府中兩郡十萬石;剩下的敦賀郡,由武藤舜秀獲得,他的地位比較特殊,不需要接受柴田勝家的調遣,而是作為信長的直臣,擔當越前國的目付(監察)之責。
由於南近江成為了信長的直領,修建的居城之事也提上了日程。信長解散軍勢,回到京都之後,很就布建城命令,指定由丹羽長秀全權負責。建城的地點,決定是在琵琶湖邊的安土。這裡距離觀音寺城、長光寺城都不遠,原本有一座小城,當初南近江爆一向一揆時,曾經由中川重政負責守備。但是,小城和日後的安土城相比,規模可謂是熒光之於皓月。這一點,從建城劃出的土地面積就能看出來,標高199米的安土山,差不多全部被劃入了城規劃之中,在山下琵琶湖邊,有一片大約數公頃的水灣,被東西兩邊的城垣圍起,成為了安土城的內湖,而整個工程的造價,據丹羽長秀的估計,大約要花費十萬貫的資金。
即使是掌握了大片領地,控制著京都、堺町、大津、岐阜(含熱田)、清州(含津島)等繁榮商町的信長,一時之間要拿出這麼多額外的資金來,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這樣的話,勘合貿易和鑄造銅錢的利潤,對他而言就顯得非常十分重要了。
為此,安排好建城的事,他就召見了我、畠山義周和林秀貞三人。
三人之中,畠山義周接替普請總奉行丹羽長秀,負責勘合貿易的貨物徵集;林秀貞為信長打理撰錢屋,去年鑄造的上百萬枚、價值四十多萬貫的小判金和分判金,現在這些錢還沒有行出去;我則在兩邊都擔負責任,一方面要負責勘合貿易的交涉和運輸,另一方面也主持三貨體制的維護。
難得能夠代替丹羽長秀的工作,畠山義周很重視這個機會。他利用信長的名義和自身的人脈,將徵集貨物的事情梳理得井井有條。整個的貿易份額,被他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交給各家中譜代和外樣大名,由信長的親信奉行人福富秀勝、堀秀政、菅屋長賴、木下家定、長谷川秀一負責;一部分交給各方町眾,由信長任命的堺町奉行松井友閒、效忠於信長的大豪商今井宗久等人牽頭;還有一部分,交給了京都相國寺、本能寺、奈良東大寺(華嚴宗大本山)、興福寺(法相宗大本山)、奈良春日大社、尾張熱田神宮等各大寺社,由家中負責內外交涉、近獲封三位法印大和尚(僧正階,高於僧都階的法眼和尚位、以及朝山日乘的律師階法橋上人位,三位為權僧正)的武井夕庵負責。
這個方案,很大程度上都參考了我的意見,優點在於可以與家中目前的勘定、城町、寺社三奉行制度順利對接,利用現成的體系,將原本紛雜的事務分別歸納起來,同時也大大減輕了工作量。
另外,負責各項具體事務的,差不多都是信長的親信,這樣的安排,信長肯定會非常滿意吧至於他自己,作為外樣大名和以一門眾身份掌總的人,既不適合也沒必要太過攬權,反正事情辦好之後,大的功勞肯定是屬於他。
而結果也正是這樣。對於畠山義周的安排,信長表示了極大的讚賞,著實的勉勵了他一番。不過,以信長的敏銳,自然看出其中有我在參與,等到畠山義周退下,他立刻就向我指了出來:
“這件事情,肯定有你替義周籌劃吧”
“是。臣下確實給義周殿下提了幾個建議,”我很坦白的承認了,“主公是如何得知的呢?”
“義周並不是本家的家臣,家中的內政體系,還有人事結構,他怎麼可能瞭解得這麼清楚?”信長嗤之以鼻,“你該不會認為,這麼明顯的事情,能夠在我面前隱瞞過去吧?”
“主公明鑑而且,臣下並沒有想過要隱瞞。”我連忙澄清道。
“那麼,你這麼熱心,是為了什麼呢?”他的臉上滿是笑容,“你已經負責與明國之間的交往了,總不會想連日本這端的事務也一起掌控吧?”
這一番話,雖然是開玩笑的口氣,我卻絲毫不敢輕慢,誰知道他是不是認真的?
“主公取笑了。那是長秀殿下負責的事務,臣下可不敢自認能夠勝過長秀殿下,”我恭敬的向信長解釋,“如果是長秀殿下主持,自然可以做得非常妥帖,不用臣下饒舌;可是,如今是義周殿下代為負責,正如主公所言,並不是本家家臣,對家中的運作沒有多少了解,所以臣下只好給予一些建議,以免義周殿下處理不周,耽誤了主公的大事。”
“你倒是很輕鬆啊”信長點了點頭,“那麼,我交待的事情,你應該辦妥了吧?”
“是。明國的築錢技術,臣下已經有了很充分的瞭解,並且還請來了兩位鑄師。”我一邊說著,一邊從頭懷中拿出一張紙,讓信長的側近轉呈。這位側近,就是大名鼎鼎的森蘭丸。他是森可成的第三,今年十歲,由於堀秀政、長谷川秀一等人都忙於勘合貿易的事,因此近受召擔任信長的小姓。
而那張紙上,寫的是翻砂鑄錢法的具體步驟。這種鑄錢法,端於唐代,然後在宋代完全成熟,當時經濟達,銅錢需求量極大,而且各項技術和工藝也處於高度展的階段,因此能夠完善這種極為便捷和的鑄錢法。具體說起來,和同樣端於宋代的活字印刷術有些類似,先要製作一枚雕母(又稱祖錢),再以雕母鑄造一批精緻的母錢(有錫母錢、銅母錢等),然後以木框和砂土固定百枚母錢作為錢模,分別製作面範和背範,之後取出母錢,製作澆口、直澆道、分澆道,後合範固定,澆鑄銅汁。以這種方法鑄錢,由於錢範可以成批製作,而且因為是整框母錢翻砂,砂模受力均勻,所以不僅鑄錢度極,所鑄的錢也非常均勻,是我國(中國)鑄錢工藝上的一項飛躍,比唐代以前鑄五銖錢的陽文母範鑄錢法先進得多。
而現在的日本,那些私鑄銅錢的大名,所用的正是已經被淘汰的陽文母範鑄錢法,所以鑄造出來的錢很不清晰,大小也沒有一定的規制,正如唐代以前的五銖錢那樣。但是,即使沒有我,幾十年後日本也會得到翻砂鑄錢技術,因為這種技術在明國流傳得太廣泛了,例如在崇禎年間成書的《天工開物》中,就有翻砂鑄錢法的詳細工藝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