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超體》的合作伙伴,張牧實際上早已斟酌良久。
既然是合作,那麼雙方的實力自然不能相差太多,從這點上來說,合作伙伴太強反而不好。
再者說張牧並不是在尋找全球發行渠道,所以拋開這一點之後,他選擇的範圍便大了很多。
因為全球發行能力雖然一直被六大牢牢掌握在手中,並且頑固的拒絕新人的加入。
但是北美的發行能力,卻有不少二線的米國獨立電影公司可以做到。
像米拉麥克斯、新線、試金石等等,基本上都有這個能力。
所以如此一來,趁著哈維另起爐灶的功夫,反倒是合作的最好時機。
因為人只有在虛弱的時候,才會打破某些慣例。
否則若是換做平常時節,恐怕哈維寧願不做這筆生意,也不會選擇以發行分成代替買斷的方式,來與牧野合作。
而有了第一次後,後面便容易多了。
至於歐羅巴影業,則是歐洲老牌的發行商了。呂克·貝松與其說是一個導演,不如說是一個成功的電影商人。
這些年藉著戛納電影節,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他著實擴充套件了不少人脈,也佔了不少便宜。
這也是為何張牧非將他拉進來的原因。
再者說《超體》本就是呂克·貝松在2014年拍攝的電影,當年僅僅4000萬美刀的成本,便收穫了4.6億的全球票房,可以說是他最賺錢的一部電影。
就是……當著人家親爹的面薅羊毛,實在有點缺德!
Hei,tui。→→
不過話又說回來,出於對自家節操的瞭解,張牧有理由懷疑這4000萬美刀成本的真實性。
在張牧看來,實際成本能有3000萬,便已經算是呂克·貝松品德高尚了。
而自1999 年以來,美刀便實際貶值了88%。
也就是說2000年時候100美刀的購買力,相當於後來的157.78美刀。
所以張牧大概換算一下便可以得出,如今需要支出的實際拍攝成本,應該不會超過1267.58萬美刀。
以現在1美刀兌換8.27元人民幣匯率計算,這部《超體》的成本大概是1.05億元人民幣。
想到這裡,張牧頓時滿意的點了點頭。
大片麼,投資不高點怎麼能行呢!
眼下國內的觀眾就吃這套,如果你的電影只花了300萬就拍成了,那麼無論電影多麼好看,觀眾看完也就那樣。
可是如果你的電影花了一個億才拍成的,那麼只要電影的質量在水準之上,那麼觀眾看完便會有種賺了的感覺。
這才是大片驅使觀眾走進電影院的內在邏輯。
……
當晚,張牧在電話裡和楊光簡單的說完這個計劃後,楊光當即便決定親自帶人過來談判。
畢竟成本過億的電影專案,目前國內也就只有老謀子玩過,容不得他不謹慎。
不過在電話那頭的楊光在沉默片刻之後,忽然冷不丁的問道:
“老闆,這回要不要拉上中影?”
說罷,可能是怕張牧多想,楊光便解釋道:
“前段時間中影的韓董找我談過,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我聽他那意思,好像在鼓動咱們也像老謀子一樣搞大片。”
“甚至韓董還明確表示,如果咱們有這樣的專案,中影絕對支援。”
說到這裡,楊光有些不理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