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生看罷就忙轉過,好,等我入去德興街,德興街那邊快些行,入到靖遠街,靖遠街那時來細看緊,咦?又見兩旁雀鳥是極好聲音,一到那邊就有人將鼓打,製造的獅鼓響頻頻......”
從沙基出發,很快找到了今天的德興路與靖遠街,兩條街道平行而設,連線沿江西路與西堤二馬路。
在唱詞裡,這兩條街道雖然只有短短百米,卻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不過在今天,除了路牌上的名字相符,同樣也已經絲毫找不到唱詞中的情景了。
既沒有“兩旁雀鳥極好聲音”,也沒有“獅鼓響頻頻”,這些過去皆是廣府人熟悉不過的事物,早已經消失在德興靖遠,也消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但在琴箏和鳴中,清脆的拍板聲就像是敲擊在人心最柔軟處,耳畔盪漾著的古韻更如同有魔力般,將已那些消逝在時光裡的過往景象一一印在了每個人的腦海裡,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古城風情畫卷。
不是本地人,沒有相關記憶映不出來也沒關係,紀錄片的畫面同樣開始了天秀模式,半簾實拍半簾舊照,一行人一路走過,舊畫卷便在身後一路鋪開,將老街舊貌直接映入觀眾的眼裡,秀得人頭皮發麻,渾身的雞皮疙瘩一陣又一陣......
“一到那邊是鳴揚街近,來到十三行快些奔。故衣街的那些洋貨鮮明甚,槳欄街那邊就繼續向前行,一路到打銅街太平門渠貼近,又到太平門,那處真是擁擠十分,抬轎之人聲喧震......”
循著歌詞線索,眾人離開靖遠街,快步經過鳴揚街,又去到十三行。
在如今的地圖上,靖遠街與十三行之間是西堤二馬路與文化公園,穿行而過,問了數位在公園裡休閒的老街坊,都沒有聽說過鳴揚街的,看來它的名字只留在這份唱詞裡了。
而在十三行與和平東路之間,故衣街依然故我,“故衣”顧名思義就是舊衣服,故衣街在最開始就是賣二手舊衣服的地方。
在清末民初,這裡除了賣綾羅織錦之類的“故衣”和洋貨外,還賣升斗小民的舊衣服,甚至還有各種不明來歷的外國軍服。
如今這一帶早已發展成衣服批發的市場,而所銷所賣也早就不是曲中當年的“鮮明洋貨”,在“種花製造”名聲響徹全球的當下,故衣街早已經被最新鮮的國貨填滿。
穿過故衣街,就能看到槳欄路路口,其名字由來一如故衣街,槳欄街曾是船槳的集市,為所有來往中外的大小商船提供最齊全、最可靠的船槳,這條街也就因此而得名。
從槳欄路路口轉出,便能看到曲中的“打銅街”,這裡曾是咩城打銅業繁盛一時的所在地,如今叫光復南路。
改名為光復南路還有個故事:這條街經常發生火災,人人談“火”色變,眾街坊認為是因為這條街的街名冒犯了火星,火星一生氣就降罪,於是請求更改街名,曾一度改名為太平街,後當局又取“光復河山”之意,將打銅街改名為了光復南路。
沿著打銅街再直上,恰恰就是沿著咩城的舊城牆而行,這段舊城牆與“護城河”性質的太平渠是今天的人民南路,而曲中劉生進城時經過的“擁擠十分”的太平門,正是今天大家熟知的狀元坊門牌所在。
“......忙轉左,轉過處濠畔街前,歸德城門在那邊,又見好多招牌,掛滿一串串。”
辛亥後,當局大規模拆城牆建馬路,唱詞裡所提及的舊城牆、城樓大多在那個時期被拆除。
在今天已是皮革批發地的濠畔街前,劉生見到掛滿一串串招牌的歸德門,而它在1921年被拆去以擴建馬路,取名大德路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暫講到城樓上面是有一段古言,往常城樓上面有一個銅壺滴漏,的確新鮮。”
此時,曲中還繪聲繪色的講起了那個安放在城樓上的“銅壺滴漏”。
如今依然時常有小朋友會問,在古代沒有鐘錶,那人們是怎麼知道時間呢?
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會用水漏、沙漏、燃香等方式計時,用以掌握時間,以安排日常的生活。
這個銅壺滴漏,就是古代的計時器了,古代雖沒有今天的高科技,但充滿智慧的古人會透過太陽,月亮和地球之間的關係,利用自制的工具,再透過投影等,精確的劃分出日、時、刻,並分以四季和二十四節氣。
不過,推著許老一直往前走的蘇白卻笑著說道:“這裡的唱詞其實是錯的哈,那個銅壺滴漏並不在歸德門,而是在拱北樓,即雙門底。”
“拱北樓上的銅壺滴漏,在民初拆拱北樓時,曾遷到海珠島上,49後又送到了京城,現在就在那邊博物館裡擺著呢,而我們這邊只剩下拱北樓的石鼓,以後路過BJ路,可以順道去看看。”
許老對唱詞有誤有所疑惑,蘇白笑解釋道:“我想是太久遠了吧,唱曲之人的記憶難免也模糊了......”
唱曲之人自然不是指蘇白自己,而是指在前世將《大鬧廣昌隆》唱本全本唱出並且存有錄音,為世人記下昔日古城舊貌,被譽為“最後一位地水南音大師”的杜煥先生。
當然了,這裡的觀眾,已經直接預設所謂的唱曲之人就是蘇白口中的“白鬍子老爺爺”了。
沒人知道“白鬍子老爺爺”到底是誰,也並不需要知道,很明顯,他指代的可能是早年所有在民間賣唱,卻又不為人知的盲人瞽師。
那時他們傳唱的那些歌謠,已經如煙花般散盡在了時光裡,如今還能重新拾回零星幾點,為人們再找回幾分舊思故憶,便足以讓人為之興奮至顫慄了。
“......我四牌樓直上如支箭,看見買賣滔滔在兩邊。又見轉過清風橋渠那邊,又見廣府衙門在目前,三八巡期人立亂,又是廣府開堂。直到城隍廟條路咁掂,又見燈籠一大對,又見燈籠一對掛在廟前。”
四牌樓,指的是惠愛、忠賢、孝友、貞烈四座牌坊,建於明代,同時也指旁邊的街道,從古至今這裡都是咩城主幹道之一,如今叫做解放中路。
在清代時,這裡每年正月初一至上元節期間的“燈市”是最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