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看這篇文章。”
太傅把一張答題紙遞到其餘參與評卷的大儒面前。
“太傅推薦的文章,自然是極好的。”
大儒們紛紛附和道。
“諸位都來看看,老夫個人覺得這篇文章堪稱典範。”
太傅摸著鬍子,笑著說道。
然而,大儒們沒有發現太傅的笑容有一些複雜。
大儒們興致勃勃地拿過那張答題紙,首先入眼的便是那有些糟糕的字跡。
“這字有待提高啊,”一位大儒皺著眉頭說道。
“字跡是小問題,真正有價值的是其中內容。”
“阿房宮賦,這是一篇賦?年輕人里居然還有寫賦的,真是稀奇。”
一位大儒嘖嘖稱奇,隨後便開始認真閱讀起來。
“六王畢,四海一……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大儒們讀完,紛紛陷入了沉默。
“這篇文章,真是語言精練,工整而不堆砌,富麗而不浮華,氣勢雄健,風格豪放啊。”
大儒們紛紛誇讚這篇文章。
老實說,就算是以他們這些當世大儒的眼光來看,這篇阿房宮賦也是一篇上佳名作。
然而太傅神色複雜,將答題紙的另一面翻開,遞給這些大儒們。
“諸位請看這篇將進酒。”
“哦?也是這位奇才所寫?”
大儒們紛紛來了興致。
能做出這種氣勢磅礴的阿房宮賦的奇才,所做的詩想來也不會太差。
果然,當他們傳閱這篇將進酒之後,紛紛稱奇。
“大氣狂放,氣勢昂揚,此乃上等佳作。”
“喜怒哀樂如奔湧迸發均如江河流瀉,不可遏止。既表現出豪邁灑脫的情懷,又顯得筆墨酣暢,抒情有力,大開大闔,特色鮮明。”
“太傅大人,這篇曠世奇作是何人所作?”
太傅搖搖頭,語氣莫名複雜,“你們再看看前面吧。”
大儒們紛紛笑道,“能做出兩篇大作的奇才,引經據典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吧?”
“你們看過之後就知道了。”
大儒們笑著翻到了最前面,然後大儒們臉上紛紛浮現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