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繼續說。」
「臣聽聞在草原上有這樣的笑話。便是說韃靼人在小馬一生下來後就將其留在山下,把母馬系在山頂。如果小馬駒能夠從山下一躍而上跳到母馬身邊,這是好馬,留著自用,」
「若是一下跳到半山腰然後熘達上去找母馬的馬,則列為肉馬,意為殺了吃肉。」
「而懦弱而不敢往上跳的,賣給大明。」
這種事情朱厚照還是頭一回聽說。
所以很不高興的‘
哼,了一聲。
但其實想想也合理,馬是一種重要的戰略物資,想用錢買到好的?二十一世紀人類都沒文明到那個程度。
「至於集全國之戰馬是否夠用,則要看戰事的發展,若是數十萬部隊出征,從戰馬、到運輸的馬匹往往需要上百萬匹,我大明現在全國的馬匹不會超過五十萬匹,自然是不夠的。」
朱厚照大約明白了,「那麼平時所用之馬,應當不需要那麼大的數,這是否可以向民間的百姓購買?」‘
韓文答:「弘治六年時,時任兵部尚書的馬文升已上疏朝廷,決意將百姓養馬任務化為賦稅,交歸朝廷,以邊鎮自行採買馬匹為主。弘治六年後,南方多省都有類似的請求,希望改養馬為徵銀。」
其實就是馬戶交一筆銀子了事。
這是自下而上的政策改動,說明此時的民間對於養馬已經極為厭惡,寧願交銀子也不養馬。
「殿下若要擴大購買的規模,臣以為可行。但說到底還是要馬戶交稅,因而臣不敢保證,真的可以疏解民困。」
「若不要馬戶交這筆‘贖馬之稅,呢?」
「不交稅朝廷購馬之銀錢就沒有來源。」
朱厚照則說:「非也,窮苦百姓因為養馬,已經顧不上務農。如果朝廷不讓他們養馬,改為種地,那麼朝廷的稅賦是會增加的。本宮可以向父皇請旨,河北之地增加的賦稅皆可呼叫為購馬之費用。」
「這……」
大家也都沒說話。理是這個理。
但是吧……從洪武到弘治,全國開墾的土地越來越多,人丁越來越多,歲入怎麼還減少呢?
所以太子的辦法,是管用的,的確會增加賦稅,也許還能增加不少,因為河北的百姓受民牧之苦極深,真的讓他們好好回去種地了,那生產都是有積極性的,
所以賦稅增加三年、五年,十年,甚至說長點兒,二十年都可以做到。
可三十年、五十年之後呢?
一切又回到原點。
五十年後的人回頭一看你這個改革,根本就是一場空,本來還能搞幾匹馬,現在是馬也沒了,賦稅也沒了。
「怎麼了?」
大家不說話。
韓文就把這個道理說了。他得把以後得問題和太子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