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以後,不知不覺船已到了通州,劉安江和張謇告別船家上了岸。
劉安江付了船費,張謇堅持要倆人平攤。劉安江哪裡肯要,笑道:路遇仁兄,乃是吾之幸。微薄船費,理應由小弟承擔。若不遇仁兄,這船費還不是我一人之事?何況與仁兄相處,讓小弟受益匪淺,乃是無價可談。
張謇拗不過劉安江,也只得罷了。
他們計算好時間,要了兩輛“公車”直奔長安街的“龍門”。
“龍門”位於在天安門前長安街東側。是皇城通往內城東部的通道之一。被譽為中國“第一街”的長安街,即因長安左門和右門這兩座門而得名,取長治久安之意。長安左、右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兩門規格建制相同,均為三闕、券門、漢白玉石門檻、單層歇山黃琉璃瓦頂、紅牆,基礎為漢白玉石須彌座。明清兩代“科考”殿試後,考中進士的考生姓名會被寫在一張長長的黃榜上,在鼓樂御杖引導下,從午門接出,向南經天安門,再向東至長安左門出來,張掛在臨時搭建的龍棚內。由於古代金榜提名就像“鯉魚跳龍門”,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其人生立馬會“青雲直上”。所以,古時人們又稱長安左門為“龍門”。
在門口,他們在衛士驗證身份以後,才許入內,直至禮部的貢院報到。進入貢院之後,真正的考試才算開始。
清代會試都要持續數天,所以這段時間裡,貢院就是考生臨時的家。一般來說,考生號舍的標準是長4尺、寬3尺、高6尺,按照今天的單位換算,大概人均面積不到2平方米,而且吃住、寫作一體,著實有些擁擠。
在進如號舍前先搜身,每人發三根蠟燭,進去後房門馬上封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也在裡面休息。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考生才寫出一篇篇妙筆生花
號舍安排妥當之後,劉安江將自帶的簾子掛起,以便遮擋陽光,防止雨淋。繼而鋪好被褥,等待吃飯和就寢,為第二天的考試養精蓄銳。
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在北京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裁,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由部都請派充。
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第一場在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三場所試專案,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
考場周邊掛滿了:“為國求賢”、“遵守場規”、“嚴禁懷夾”等標籤。
另有同考官18人多由翰林充當。考試時的彌封、謄錄、校對、閱卷、填榜等手續與鄉試一樣。
經過近半個月差不多像“牢獄”的生活,總算熬到了頭。劉安江如釋重負,笑嘻嘻走出考場。
劉安江第一時間找到了張謇,笑著問道:仁兄,感覺如何?
張謇笑道:馬馬虎虎。你呢?
劉安江也笑道:彼此彼此。反正已經過去,再多想也無濟於事。不如小酌一下,放鬆放鬆。
張謇笑道:乃也使得。
在全聚德酒樓,他們要了半隻烤鴨,幾碟小菜,相對而坐。
張謇笑道:近來一直要賢弟破費,實在不好意思。
劉安江笑道:您我相遇,實為天意,時下情同手足,何談破費之事。若仁兄此行高中,日後小弟還得依仗仁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