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四月二十一日,紫禁城內的保和殿應舉行隆重殿試。
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
由光緒帝在保和殿親自主持殿試。愛新覺羅·載湉出了一道策論題:《經界既正三句》、《拂水柳花千萬點得“花”字》,300多名考生考了整整一天,後交卷,接著太師太傅翁同龢等三名閱卷者開始打勾,然後把打o最多的貢士交給光緒欽點,最後金榜題名一甲三人,南通張謇高中狀元,南潯劉錦藻和湖南鳳凰熊希齡同列二甲,劉錦藻為二甲第52名,熊為二甲第63名。
殿試後由光緒帝宣佈登科進士的名次,殿試公佈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佈,由閣門承接,傳於階下,衛士齊聲傳名高呼,謂之傳臚。
傳臚當日,天還沒有亮,鑾儀衛設鹵簿法駕於殿前,設中和韶樂於殿簷下......鴻臚寺官引新進士就位。劉安江和張謇就直直地站在朝廷規定地點的宮門之外的臺階之下,在那裡靜靜等候訊息殿試成績的公佈,心情既高興又緊張。
嚴肅的場合,必然秩序井然。猜想,當日等候的人不在少數,但四圍悄無聲息。沒過多久,等到傳臚開始,便有唱名聲高起,那第一聲的呼叫,宣制曰:光緒二十年四月十五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進士及第,通州張謇也。張謇果然高中一甲頭名,即新科狀元。
劉安江兩榜進士,排名52。
唱名畢,樂作,大學士至三品以各官及新進士均行三跪九叩禮。中和韶樂奏顯平之章。禮成,皇帝乘輿還宮。並賜宴慶賀。
由於賜宴都是在著名的瓊林苑舉行,故該宴有“瓊林宴”之稱。三天後參加瓊林宴,然後這些人就會被領導皇宮特定場所(傳說是屬於皇宮內院了,就是後宮)更換衣服(一輩子能進那個地方的機會就一次)。當然三甲們有個特權,走一次皇帝專屬道路(同樣的一輩子也只要這一次機會,以後在走就僭越),出去後誇官遊街。
第四天才是拜見軍機大臣左宗棠,並且學習官員的規章(總之很多東西)。回住處後,才擇日拜見主考官,因為這個主考官將是他官場上的乾爹。
......
32歲的劉安江兩榜進士,興奮不已,給家裡發了一份電報:兩榜進士,待授官。同時,他又給父親寫了一封信,當時就有人勸他,你家有錢,何不捐錢買個更大的官?劉安江心動了,於是,寫信回家與父親劉鏞商量。
劉鏞接到電報和來信,心裡實在感到高興,兒子乃是劉家第一個進士,劉錦藻很不容易,終於為劉家長了臉,訊息傳回小鎮,70歲的劉鏞激動的老淚縱橫不能自已,兒子終於圓了自己未遂的夢想,真有點光宗耀祖的感覺。但他又給劉安江去了一封信。寫道:我家家門鼎盛,全是祖上積德。原先並沒料到會如此。現在我正擔心的是,你對此仍未滿足啊。我家祖澤雖厚,但宜留有餘地,應留一些給子孫,豈可自我享盡?但願你謙和接物,勤慎持家,以永承祖德於不墜,不願你高爵厚祿也。
劉安江覺得阿爹言之有理,由此,也不再多去考慮日後官職的大小。
這種知進退的大智慧,在日後成為了劉家的一條家訓。最終他也是因為兒子劉錦藻考中進士並且仕途有成被皇帝加封為二品“通奉大夫”的榮譽官職。
......
一天,南潯河面上一隻快船駛來,鑼聲不絕,敲到劉家,伴隨著“劉錦藻接誥封!劉錦藻接誥封!”一大群人跟了進來。這時,有一好事人已跑到集市上,看見糰子、粽子等零食就拿,以便回來招待報事人。那些賣糰子、粽子的人,絕不同這個人計較,他們都都想沾點喜氣,但後來總是價錢總是付清的。
劉家房子是向東的,於是在客廳面北設張桌子,點起香燭,雖然劉安江還在等待受官,沒有到場。劉鏞戴了紅纓帽,穿上外套走出來,向北三跪九叩,然後開誥封。唐璇璇從頭上拔下一支金挖耳將誥封挑開,照例這金挖耳歸報事人所得。
報事人也取出“金花”分別插在劉安江的兩位夫人頭上。總之,這是榮耀。表演這一套的時候,家裡是擠滿了人。因為,多年來,本地很少出一個進士,尤其是劉家,第一個進士,所以都比較稀罕。
兩個報事人在大廳上寫下“報單”,報單用紅紙,寫宋體字:“喜報貴府老爺劉錦藻高中甲午科進士及第。”
報事人走後,家裡就舉行“開賀”。廳堂、大院全部掛燈,結綵。附近各縣知事,以及遠近親友都來賀喜,邱、金、蔣家都來了,冬梅、秋梅也來了。南潯鎮上的大家、張家、顧家、龐家等一大批商紳,紛至沓來,陸續不絕,都前來道賀,送賀禮。連嘉定劉鏞的親家相國俆郙也來賀信。按理說,這賀禮倒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有些人要高攀,特別送的重。這禮不收,反而使送者寢食難安,懷疑自己是否哪兒得罪了劉家。劉鏞決定,乾脆在門口張貼了一張告示:劉安江甲午科進士及第,乃是南潯父老鄉親養育之果,謝絕各種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