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世民來說,現在有兩條路可選。
若保李恪安全,他便只能放棄黃河以北的大片領土,讓李恪鎮守黃河沿岸,抵擋敵軍。
但若為了保住大唐山河,他只能忍痛答應李恪,放他身陷險地。
此刻蜀王黨眾人也都沉默了,他們不想打擾李世民的思緒,將選擇權交給聖上。
雖然大家都不想李恪以身犯險,但這是他自己的主意,眾人也不好反對。
畢竟李恪的勇武,眾人是看在眼裡的,大家也隱隱相信,李恪的計謀能順利實施,能將三國聯軍擊敗。
李世民猶豫良久,最終重重的嘆息一聲:“既然恪兒出此險招,想來是有必勝的把握。朕……應允了!”
他立即吩咐暗衛,快馬加鞭給李恪送信,詢問他還需朝廷提供什麼幫助。
此刻的李恪仍在蜀地備戰,自從收到北方三國準備攻擊大唐的訊息,他便開始調撥糧草兵械,動員手下將士準備北上。
他已組建一隻全騾馬化的軍隊,這支軍隊行軍時由戰車拉動,保證極高的機動性。
這種戰車是李恪親自設計的,一共有兩節,前後節各有兩個車輪,由牛或馬牽引,一次能拉動十五人,或拉載十人外加全部補給。
這種戰車能運載七萬精銳步兵,這些步兵都經過精挑細選,具備較高的作戰能力。
除此之外,這一仗,他還打算帶上五萬騎兵,十三萬步兵,加起來一共二十五萬之眾。
這麼大規模的部隊,要想運送至東北地區,動靜不小,但擺在李恪面前的最大難題,是糧草輜重的運輸問題。
安市城距離極遠,而且深處敵方腹地,要想透過深入敵軍後方,將糧草運輸到那裡,顯然不太容易。
萬一在那裡與高句麗發生持久戰,糧草不足的問題,將會給他造成很大的麻煩。
李恪一直在尋求解決糧草運輸問題的辦法,眼下只有陸路和水路兩種方案。
走陸路是常規辦法,但這樣的話,一旦敵人掐死鴨綠江,那等於掐死了他的運輸線。
而且敵軍馬上就要跨國鴨綠江,進入到東北地區,一旦他們佔領東北地區,那糧草能否透過東北,運送至安市城,也是個問題。
所以,李恪還想從水上開闢一條運糧通道,他已構思,從山東地區入海,一路沿海岸線北上,直接送到安市城。
但這樣做,需要大量運輸船舶,李恪手頭上還沒有這麼多船。
正當他為此事撓頭的時候,李世民的書信送到了。
一看李世民詢問他有何要求,李恪當機立斷,向朝廷索要戰船。
他向朝廷索要山東沿海的三萬艘戰船,用以運輸糧草輜重。
既然李世民已然同意他的打法,那李恪也不再猶豫,發完書信,他即刻整理部隊,準備出發。
天還未亮,成都城外已聚滿百姓,將整個城門兩側擠得滿滿當當。
人雖然很多,但此刻城外卻保持著安靜,大家都齊齊噤聲,目光緊盯著城門口的方向。
前方的人群有些騷動,這騷動不斷自城內向城外蔓延。
漸漸地,眾人已能看到,有一支大部隊自城內向城外而來。
待那支部隊走近,眾人已能看清,走在最前方的,是一騎白馬,馬上坐著的,正是蜀地的領主,李恪。
李恪一身亮金盔甲,身後兜著隨風飄揚的紅袍,他身騎白馬,神情堅毅地領兵前行,儀態英武不凡。
在他身後,是威風凜凜的五萬騎兵部隊,個個精神抖擻,英氣逼人。
再往後,在眾人看不清楚的地方,是七萬乘坐戰車的精銳步兵及十三萬普通步兵。
這是李恪發兵出城的日子,全城百姓全都齊聚城門口,送李恪出城。
部隊行至城門口,李恪單手一抬,眾將士齊齊止步,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