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這時感嘆:“確實是妙!”
他又回頭看向房玄齡,笑道:“房兄,你我同為宰輔之臣,號稱謀臣相才,怎麼就想不出這等精妙的主意呢?”
這房謀杜斷,號稱李世民的治下謀臣之最,卻沒能敵過一個尚未及冠的皇子。杜如晦這番自嘲也不無道理。
房玄齡搖頭感嘆:“蜀王之才,豈是我等能及?他若為相,定是治世能臣!”
房玄齡不無感嘆,李恪這主意的確算得上是萬全之策。
這一來解救了百姓饑荒問題,二來又解決了戰爭的後顧之憂,三來又能掙得錢財土地。
這般面面俱到的思慮謀劃,當真非世人能及。
以前只道蜀王謀略武力皆非常人,如今看來,其對治國之道,也極其擅長精通,實在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全才通才!
待房、杜二人說完,蜀王黨眾人紛紛拱手,齊齊向李世民讚道:“恭喜陛下,得此麒麟皇子,文武雙全之才,日後定能輔助聖上,保我大唐山河永固,太平康樂!”
自己的兒子被這麼一通誇讚,李世民也難得得意起來。
這時,卻聽長孫無忌開口打斷:“眾人皆誇讚蜀王解救幽州之道,某倒是認為,蜀王所提的第二部分,倒是極富勇武謀略,若依他所言,定能解決北方困境!”
長孫無忌誇讚李恪,這倒是奇事。
在場眾人都已看過書信,自然知道李恪書信中的第二部分,正是破敵之策。
李恪在信中言明,他要揮軍北上,直取高句麗。
這高句麗,是北方三雄中,兵力最強的一個。其麾下有三十多萬人馬,遠多於突厥和薛延陀。
照李恪的說法,高句麗一滅,其他兩國便再也不敢妄自動手,這聯軍不攻自破。
高句麗雖然兵強馬壯,但其也有軟肋,就是鴨綠江。
從高句麗揮兵南下,進攻大唐,必須要跨國鴨綠江。
但前隋三次東征,高句麗也並非毫髮無損,當時打得也十分慘烈。據李恪所言,高句麗的船隊,都已在前隋東征時,被盡數殲滅,直到現在還未重建。
這就給高句麗南下征戰帶來了隱患。
大軍攻伐,必須要有糧草後援,但高句麗的船隊未能重建,運送糧草就成了問題。
現如今,高句麗的糧草,都是透過跨江大橋運過鴨綠江的。
而李恪打算盯準這點,直切高句麗的運糧路線。
他準備等高句麗大軍跨過鴨綠江,再佔據鴨綠江畔的安市城。
那安市城乃是連線鴨綠江的重要節點城市,跨江大橋正是在這座城市修建的。
一旦佔據安市城,敵軍的糧草就運不到南方,大軍一定會立刻斷糧。
眼下正是冬季,高句麗大軍一旦斷糧,很快就會喪失戰鬥力,最終,他們會餓死在鴨綠江畔。
這一招,可謂精準至極,直接掐住高句麗的脖子,活活將其餓死。
而一旦高句麗戰敗,那突厥和薛延陀,兩個只會打順風仗的遊牧民族,壓根就成不了氣候。
長孫無忌這時誇讚李恪,讓眾人不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