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時,陸羽極力反對這一煮茶的方式,說道:“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屬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而習俗不已。”意思是加調料煮的茶水和廢水一樣,後唐的人開始提倡‘真香真味’,為茶道之興奠定基礎。
“葉宸,聽我念一段。‘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慄。’這首詩名叫《飲茶歌送鄭容》,是唐朝的詩僧皎然寫的,芳草指的應該是茶葉,爛漫緗花啜又生,應該是形容茶杯裡的泡沫……這個皎然是陸羽的長輩、導師,至交好友。也是是茶文化的宏揚者……”
“找一下具體的。”葉宸道。
“沒問題。”
‘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芳草指的是茶葉,經過折碎碾磨成為茶粉,烹煎之際就會出現淺黃色如花的泡沫。
趙吉陽又給葉宸翻譯了《茶經》的‘五之煮’,細述烹煮研末之後的茶葉,盛到茶碗裡,產生視覺美感。其中有幾段特別的有意思……
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敷’有之。
翻譯成白話文,大概的意思是,飲酌之時,茶湯倒進碗裡,要讓沫餑均勻。沫餑是茶湯的精華……茶湯的餑,是以茶滓煮的,煮沸之後,累積層層白沫,皤皤如白雪。
隨著時代,製茶工藝在進步。五代北宋時期,
《生成盞》有一則,講的是當時有個福全和尚,沖泡茶湯的技藝十分高超,能夠在注入湯水的時候,在茶碗里拉花,而且拉出一句詩來。最高明的本領是,能夠並擺四個茶碗,拉出一首絕句來。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
宋朝最有名的鬥茶,還有以鬥茶為題材的畫作,如南宋劉松年所創作的《茗園賭市圖》與《鬥茶圖》。
宋代的飲茶方式上升到了審美的高度,到達了極致。他們在茶餅上裝飾了很多龍鳳的花紋,十分精緻,叫做“龍鳳團茶”。
先將餅茶碾成細細的粉末,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衝點碗中的茶。
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為了使茶末與水融為一體,還發明瞭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稱為茶筅,用茶筅快速擊打可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
當時還流行過一種名為點茶的遊戲稱為“分茶”,分茶又稱“茶百戲”。分茶的方法是將茶粉放入茶盞中注入沸水,然後用茶筅擊打茶湯,使茶湯表面形成白色茶沫。與此同時,用特殊工具將白色茶沫出各種圖案或文字,但這些奇特的現象又會轉瞬間消失殆盡。
鬥茶先看茶色,純白者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說的是湯色能反映茶的採製技藝,茶湯純白,表明採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製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
除了顏色分出勝負還有很多講究,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
湯花就是湯麵上泛起的泡沫。如果湯花細勻,就會在表面形成許多細小均勻的泡沫,可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就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會露出‘水痕’。
龍團勝雪,茶品色白如雪。
說的是茶湯……
而當時的製茶工藝和現代不同,飲茶的方式也不同。
研磨極細的茶葉,注入沸水,再用茶筅擊打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