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部被常人認為是驚險刺激的冒險小說的《魯濱遜漂流記》,在文學批評領域當然解讀繁多,薩義德的全新的讀解,讓人眼前一亮並沉下心來回味,正如他自己所說;
“當代現實主義小說的原型是《魯濱遜漂流記》,這部小說並非偶然的講述了一個歐洲人在一塊遙遠的、非歐洲的島嶼上建立了一個自己的封地。”[5]3頁序言。
我們讀解的《魯濱遜漂流記》,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批評方法,我們立足於後殖民主義的批評理論,探究那些領地、僕人和迴歸,那些映照帝國影子的經典的圖景。
二.
“對位閱讀”批評方法解讀《魯濱遜漂流記》
“對位閱讀”是後殖民主義批評方法的精髓,其透過挖掘作品中不起眼的或者不直接闡明的某種事物或意象,並對其進行發掘和表述,進而和帝國主義背景相聯絡,發現其在道德位置和地理空間在文字中和文字外的重要意義。
在《文化與帝國主義》全書中,薩義德的最重要的意圖表示為:“文學時常表明,它以某種方式參與了歐洲在海外的擴張。”[6]16
“對位閱讀”的批評方式是十分準確有必要的,不僅僅只相對於笛福的小說,
“英國商人的道德本質和關於海外發展機會無限的意識,這些不應與我們對19世紀小說的瞭解割裂開來,正如文學不能與歷史和社會分開一樣,所謂藝術作品的自主性,我認為,會給藝術品加上他們並不具有的、無謂的侷限。儘管如此,我還是有意識地避擴音出一套關於文學、文化和帝國主義之間的十分完整的理論,相反,我希望這種聯絡會從它們在各種文體中的明顯位置,在更大的帝國背景中顯現出來,使他們得到發展、表述、擴充或批評。:[7]17《魯濱遜飄流記》從整體建構上,無法脫離殖民的影子。從其前三次航海的經歷,到第四次航海的落難,到島上自建、遇見星期五,和最後迴歸,都著上了濃烈的殖民主義色彩,這些可能細小的情節,在整個冒險故事的大背景之下,令我們不得不深究其表現的意義。薩義德在書中寫過:“對於對位閱讀,我的方法是儘量集中於具體作品,首先把它們當做具有創造性或解釋性的偉大想象,然後,揭示出它們是文化和帝國主義之間關係的一部分。”[8]《魯濱遜漂流記》,正是一部揭示文化與帝國主義之間關係的作品,對於此書,我想我們大家都不會很陌生,這是一部關於勇敢者歷險的故事。
魯濱遜出生於一個體面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一心想去海外見識一番。
他瞞著父親出海去倫敦,第一次航行就遇到大風浪,船隻沉沒,他好不容易才保住性命。
第二次出海到非洲經商,賺了一筆錢。第三次又遭不幸,被摩爾人俘獲,當了奴隸。
後來他劃了主人的小船逃跑,途中被一艘貨船救起。船到巴西后,他在那裡買下一個莊園,做了莊園主。
他不甘心於這樣的發財致富,又再次出海,到非洲販賣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