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春暖花開之時。
袁紹在鄴城登高臺,拜祭天地,誓師出征,天下震驚。
雖然大家已經做好準備了,可是真正這事開始發生的時候,依舊有很多人不知所措。
袁紹起六十五萬大軍,以清君側的名義,從三個方向進攻曹操的地盤。
而曹操則是以朝廷的名義下旨訓斥袁紹的行為,然後昭告天下,讓天下諸侯都來勤王。
天下諸侯的反應比較有意思。
最大牌的,也最有影響力的劉備態度曖昧,表示希望大家坐下來,好好地聊一聊,一定是誤會,司空忠心為國,大將軍更是幾代都對國家忠心耿耿,怎麼可能有矛盾呢?一定是有什麼誤會,大家說開了就好了嘛……
劉璋不作聲。
公孫康則是表示支援大將軍為天子討得公道--反正他在遼東,到時候就算曹操不滿,他也不太怕。
關中諸將與庸涼則支援曹操,表示要為朝廷效力。
張魯可能想說話,卻沒人問他,畢竟在天下諸侯中,張魯是個沒身份的人--他漢中太守是自稱的,朝廷沒有給過他許可權。
所以天下的態度基本上就是,你們打你們的,我們不管。
不管是遼東還是庸涼對雙方的支援,都是口頭上的,沒有一點行動。
袁紹誓師之後,浩浩蕩蕩的大軍,開始從鄴城出發。
這是足足四十多萬人的大軍。
一部分去黃河沿岸,牽制住黃河邊曹操麾下的精兵,由鮮于輔等人帶隊。
袁紹則是親率三十萬大軍,進逼官渡。
面對這麼浩浩蕩蕩的人馬,這一路上雖然不能完全算是袁紹的地盤,可是看到這麼多人過來,曹操的部下也是紛紛遁走。
一路從鄴城出發,過蕩陰,過朝歌,輕而易舉地易舉地就到了接近豫州的地盤。
這就是曹操頭疼的地方了,袁紹從冀州打他,他就只能一開始退,抵擋都沒什麼用。
只有黃河沿岸,才能夠一路的依託天險抵擋。
野戰當然是不合適的。
尤其是袁紹七路齊發,其他六路就有三十五萬大軍,牽制了他超過二十萬人,正面三十萬大軍要對付的,就是他的本陣了。
夏侯淵、于禁、曹仁、曹洪、程昱 ……這些能帶兵的大將,都被牽制在外。
曹操只能親自領軍,出征官渡。
要說他出徵的陣容,也算是豪華了,李典樂進曹純曹真曹休許褚等人為將,郭嘉賈詡荀攸隨軍為參軍,夏侯惇荀彧鎮守許都。
和歷史上比起來,曹操麾下雖然也是人才濟濟,卻還是少了一些能打的武將。
比如徐晃,比如張遼 ……這些都是大將之才,然而卻已經被王易搶先拿到手上了,士卒沒有歷史上多,名將也沒有歷史上多,更頭疼的就是,他要面對的對手,比歷史上要強大得多。
在曹操進駐官渡之後,壞訊息就慢慢地傳來了。
曹仁被鮮于輔牽制,曹洪卻在對抗中吃了田豫不小的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