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亮的安排,王易這段時間已經考慮好了。
設立研究院,提供足夠的人手與器械,讓諸葛亮專心地研究。
一邊研究,一邊教授。
教授的物件,除了那些已經在騾騎將軍府任職的那些技術官之外,還有一些善於教學的老師。
告訴這些在實踐和教學中,已經有著豐富經驗的工匠和老師們,讓他們把理論和實踐對照起來,然後在理論的基礎上,不斷的進行重複實驗,將那些實驗的步驟,全部都記載下來。
而在教授的過程中,諸葛亮則會分辨什麼人是隻顧埋頭研究,不擅長教學的,什麼人比較擅長教學一些,然後分開來,將他們放在更合適的位置上。
諸葛亮的官職也安排好了,那就是技術學院的院長,享受兩千石的待遇。
這是劉備現在這個騾騎將軍,能夠拿出來的最高階別的官位。
當然,也是因為諸葛亮是技術官,才能夠直接就擔任這樣的位置,在劉備現在的體系內,行政官和軍事官,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慢慢地積累功勳提拔,這樣更公平,只有技術官是可以越級提升的,畢竟技術方面的水平,強就是強,弱就是弱,沒有一點水分的。
諸葛亮依靠自己淵博的學識和出眾的頭腦,第一時間就震懾住了所有的技術官,坐上那個位置,他也是臺無爭議。
對於其他的官員來說,一個技術官驟的高位,雖然也許會有不少人嫉妒,可是卻也不好說什麼,因為那已經是另外一套體系了。
只是有些官員在說酸話,比如什麼”以前以為技術官低人一等,現在才知道,技術官才能一飛沖天啊”之類的話,這種怪話哪兒都會有,諸葛亮不在乎,王易不在乎,劉備也不在乎。
於是乎,在王易的操作之下,諸葛亮從歷史上的千古第一賢相,突然就變成了 ……可能的未來華夏科學鼻祖與奠基人。
中國古代當然不缺乏科學元素,卻缺乏科學沉澱下來的條。
按理來說中國這麼多聰明人,就算是一代代遐想,也能想出很多有用的科學知識來,實際上這種事情屢見不鮮,然而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那些瞭解科學計程車子文人,往往脫離實際,而在一線製造的工匠們,卻又不懂文化,所以理論和實踐往往不能結合在一起,少數科學發展都是靠偶爾有人兩者能夠相結合,然後可以碰到開明的官員推行下去,這才可以發展一兩項技術。
之前王易讓人教授工匠們學會簡體字,就是讓工匠們在實踐之餘,有可能創造理論。
現在諸葛亮參與進來了,以他的能力,加上學了這麼多的科學理論,和那些實踐經驗豐富的工匠在一起,必定能夠改變很多的東西。
未來什麼樣子,王易也許看不到,然而他卻打好了一座宏偉的科學大廈,所必須要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說,把諸葛亮安排在這個位置上,倒真不算浪費。
他歷史上能幹的事兒,別人都能幹。
他現在乾的事兒,別人則幹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