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宗想一下,顧慮李順節逆反仇視,說道:“若不願歸來,毋須罷職天威軍使,金城軍使也未在長安城。”
“大不同,金城軍使屬於陛下賜予軍號,事實上算不得神策軍,天威軍屬於朝廷編制的神策軍之一,官爵給養皆由朝廷做主,臣認為李順節心態,天威軍才是朝廷天軍。”杜讓能說道。
昭宗默然,杜讓能又道:“陛下,李順節歸來,他若是繼續效忠陛下,自然是好,假如類同楊復恭那般欺君擅權,陛下可以拿下。”
昭宗遲疑道:“在朝廷拿下功臣,是否不妥?”
“如果李順節欺君坐實,不會讓天下人詬病,至於很多藩鎮節度使,他們本就不會入朝覲見陛下,也與陛下勢同水火。”杜讓能解釋道,昭宗點頭。
......
冊封的聖旨和郡王印信,由朝廷使出的宦官,攜帶送到李順節手中。
李順節對於皇帝的回覆很滿意,對於宦官帶來的口諭,李順節毫不猶豫的回答歸去長安,他認為長安才是富貴之極的所在,對於佔據的巴東沒有興趣統治。
事實上,李順節做好了迴歸準備,他讓親信輪流任職節度副使和行軍司馬,說好一年一換,不任職的隨他回去長安統領天威軍。
李子奇主動請求隨去長安在天威軍任職,李順節答應了。
讓李子奇留在巴東,他還真是不能放心,李子奇的主動請求,自然是韋扶風暗中使人知會。
李子奇留在巴東,一是自身危機,二是時刻被監視,不如離開巴東,讓屬下代替行事。
李順節接旨之後,五日後率領五千軍力啟程北上。
夔州出發,去往長安有兩條路,一條經過金州,透過庫古道回去長安城,一條去往東北,繞遠走過武關道。
李順節抉擇庫古道近途,一是想要快些回到長安,二是歸去不帶大量輜重,能夠在山地行走。
勳封巴東郡王,又是節度使,李順節威風八面的擺開了排場,六面大旗,五十將士斧鉞林立,他一身明光甲,頭戴珠冠,肩披大氅。
李子奇在儀仗軍的後面,眼神有些嘲諷的看著前面,他認為李順節很難再回來夔州,只怕會死在了長安城。
假如李子奇是真心的投附李順節,他會用楊復恭的例子,勸阻李順節不宜回去長安城。
長安的人文宜居是強過巴東,但李順節妄想魚與熊掌兼得,後果一無所有,因為皇帝寡恩,沒有容人之心。
李順節迴歸的五千軍力,大半是歸降軍力,只有五百將士是原本的天威軍。
李順節如此的喜歡炫耀,頗有衣錦還鄉的驕傲,但在李子奇看來,純屬缺乏深沉心機的愚蠢行為。
數日後,抵達漢江南岸,遠遠看見一座雄偉城池,長達十里的高聳夯土城牆,城牆有青磚壘成的巨大城門。
一位金州長史在城外迎接,恭敬的拜見李順節,說奉刺史大人之命,迎接巴東郡王去往城中休息。
李順節心頭大悅,跟隨金州長史進入城池,入城門後,問道:“金州。竟然建築瞭如此巨城?”
“不瞞郡王大人,這裡曾經被楊守亮軍圍困,那時候下著大雨,城中積水排不出去,又缺乏吃食,深受悽苦。
楊守亮軍退走後,家父借鑑古人長城防禦,建築了很大的外城,外城主要用於種菜種糧。”金州長史韋康解釋道,他做過多年胥吏,接待上官倒是應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