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孫元在靈堂上所唱的那首《訴衷情》,自然有人一字不漏地抄送到他的案前。
楊嗣昌何等人物,如何看不出這首曲子詞寫得極為不錯。其實,當就韻腳和格律上來看,有些地方作得不合規矩,有些字用得也很不恰當。讀起來,總覺得有些磕磕碰碰,就好象被人在嗓子眼裡塞了一團棉花,吞不下去,又吐不出來。這些錯誤,任何一個讀過十多年書的書生都不會犯。
而且,這詞語中的“鬢已秋”三字,分明就是照搬陸游的原作嘛,也不怕被人笑話?
但考慮到孫元不過是一介武夫,沒有系統地學過詩詞格律,能夠寫成這樣,也算是難能可貴。
這是他對這首曲子詞的第一觀感,作為一個兩榜進士,又在翰林院讀了多年書的人,楊嗣昌的才情自然是不錯的。且不說他,就算是從內閣隨意拉一個閣老出來,誰的詩詞文章不是站在這個時代文壇頂峰的人物。
作為一個讀書人,楊嗣昌讀到手下抄錄過來這“當年忠貞為國籌”時,下意識地想提筆修改到完美。否則,總感覺一顆心放不下去。
可一拿起筆,楊嗣昌卻愕然發現就算是自己,也是一字也改動不了。
因為,這曲詞氣韻通貫,一氣而成,如果改動一字,就是人為地打斷了那股滂沱的氣勢,畫虎不成,反類其狗。
沒錯,這就是所謂的渾然天成,即便有缺陷,也是一種天然之美。而且,詞中那種如同排空大浪,挾泰山以超北海的風範,卻不是任何人都能寫出來的。
若真有人,那隻能出自率領千軍萬馬的統帥之手,也只有武人次能寫出這樣的文字
。
看來,武夫也是能寫出好詩詞的,比如那首“去時兒女悲,歸來胡笳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如果孫元不是自己的敵人,說不定楊嗣昌會為他的文字擊節叫好。(棉花糖 提供Txt免費下載)可現在,他卻氣得滿面鐵青。
因為,這首曲子分明就是在抱怨,抱怨盧象升死不瞑目,乃是被人所害,到如今,朝廷還沒有追究相干人等責任;分明是在擔憂,擔憂,一旦盧象升這個所謂的國之柱石一旦去世,江山又有誰守?
好一個孫元,這是劍指我楊嗣昌啊!
這些天,因為張獻忠再反谷城,讓他感受到了一絲惶惑。也知道,如果湖廣戰事但凡出一點岔子,迎接自己的就是一樁大麻煩。
可以想象,到時候不知道有多少言官要上摺子彈劾自己。按照明朝的政治潛規則,一個內閣宰輔,一旦被人彈劾,應該先上摺子請辭,以示自己心懷坦蕩,心中委屈。遇到這種時候,皇帝多半會將請辭摺子還回來,並好生撫慰。
問題是,以自己現在和其他官員的關係,這個摺子自己無論如何是不敢上的。真上上去,說不定百官就會接勢將自己從臺上拱下來。
所以,他索性就準了優撫卹盧象升一事,答應盧家收殮盧象升遺體回鄉安葬,享盡哀榮。為此,他也同東林文官集團達成默契,建奴入寇一事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先擱置不議,大家換個話題繼續掐。
問題是,孫元來這麼一手,就將他楊嗣昌“陷害忠良”一事擺到檯面上來。()以這首曲子詞的質量,說不定一兩天之內就會在京城中傳唱開來,到時候,事情就被動了。
想不到自己替洪承疇謀薊遼總督以及拿掉孫元宣府總兵官兩件事還沒想出個頭緒,就出了這麼件事,直叫他措手不及
。
人言可以殺人,作為一個文官,沒有人比楊嗣昌更清楚輿論的厲害。
一看到孫元的作品,楊嗣昌徹底爆發了。
一直以來,楊嗣昌在眾人面前都是風度翩翩的儒雅模樣,今日一發作,當真是雷霆震怒,整張面容都扭曲了。
屋中眾幕僚都是戰戰兢兢,再不敢說一句話。
楊嗣昌摔碎杯子之後,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失態。猛地深吸一口氣,竭力讓自己平靜下來:某不能慌,不能慌,一慌就亂,還真要措手無策了。
一個幕僚忙走上前來,欲要去收拾地上的碎瓷片。
楊嗣昌卻緩緩開口:“不用管,你再說說當時的情形。孫元是怎麼去的楊延麟府,帶了什麼隨從,從頭到尾又說過些什麼?”
一剎間,他又恢復了平靜,一臉的從容淡定。
“是,閣老。孫元接到的是他丈人朱玄水的訊息,當時他就換上了孝服,帶著兩個親衛趕去楊主事府上。”見楊閣來一瞬間就冷靜下來,那幕僚心中佩服,又道:“對了,隨孫元一道去的還有個山西的廩生,姓傅名山字青主。”
楊嗣昌:“廩生,可是孫元的新聘的入幕之賓?孫元手下那個叫黃佑的幕僚頗有幾分才情,以前在盧建鬥幕中多年,算是老天雄的半個當家人。”
幕僚回答:“這個傅山不是孫元的幕僚,聽人說,他是個山人,這些天在劉宇亮劉閣老相府打秋風。”
“原來是個打抽豐的山人,你接著說下去……對了,你緣何要提起此人?”楊嗣昌好象意識到了什麼。
那個幕僚聽到楊閣問起,打點起精神,道:“這個傅山不過是一個山人罷了,也不是孫元的下屬,按說弔唁盧總督同他也沒有任何關係。可這人偏偏厚著臉皮捱了過去,還寫了一副輓聯,又在靈堂上和孫太處一道長歌當哭。依晚生看來,這個傅山應該是一個狂生,想當著那麼多大人的面出出風頭,也好為自己的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