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既然仿了,陳文哲乾脆多仿製幾件。
首先仿的就是天字薄胎杯,之後在仿製一些其他款的薄胎杯,最後就是天字罐!
之前他就想著仿製天字罐,現在遇到了機會,也學到了不少知識,自然仿製起來也就容易了不少。
現在的隋侯之珠, 跟之前是真不同了。
現在可以說是有求必應,不管陳文哲想要學習什麼知識,想要了解古代哪一種工藝、配方、燒製過程,都可以在其內資訊庫中查到。
而且十分詳細,甚至還有一些當時生產的經典器型。
要知道,這可不止是傳世的經典器型,而是一些當時各個朝代、各個窯口生產的經典器型。
這就更加難得,也讓陳文哲的眼界更加開闊。
就只是這一點,讓陳文哲想要仿製什麼, 都可以做到高仿、精仿。
而想要做蛋殼杯,肯定要先回製作蛋殼陶。
因為瓷器的器胎要做的很薄,最少也不能比蛋殼陶杯要厚太多吧?
對於蛋殼陶的製作,陳文哲之前就很瞭解,最少他以前就知道四千年前的蛋殼陶杯,肯定是經輪制而成。
他還知道,普通蛋殼陶杯壁厚度均勻,薄如蛋殼。
最薄處僅為0.2~0.3毫米,但質地卻極為細膩堅硬。
這樣的器胎,就是今天仿製,也不是易事。
而且,蛋殼陶燒製成功之後的胎體表面,經長時間打磨,使石英、雲母、絹雲母等反光物質的顆粒,順著一個方向排列,對光線的反射由漫反射改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發光。
要知道這可是陶器, 可不是瓷器。
因為沒有釉面,器型表面應該是十分粗糙的。
可蛋殼黑陶卻不像普通陶器,最起碼錶面是帶有黑色光澤,十分平滑。
加上採用鏤孔和裝飾纖細的劃紋,讓它的製作工藝,達到了古代製陶史上的頂峰。
高柄杯是蛋殼黑陶僅有的一種器形,又是古代陶器中一個頗為獨特的群體,僅見於齊魯境內龍山文化的早中期遺址。
這可能與當地獨有的陶土材質和製陶方法有關,也是當地人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的客觀反映。
要知道,陶器的燒成溫度要在900℃以上,否則這蛋殼陶儲存不到這個時候,因為遠古時期祖先,不會使用耐火材料。
另外,高溫環境下燒製的蛋殼陶不變形,並且還有鏤空工藝於壓光融為一爐。
這又印證了四千多年的祖先,在溫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 材料工藝方面,已經具備了絕世水平。
所以,它是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藝的典型代表, 迄今,很多藝人都難以達到。
如果是原來,陳文哲雖然利胚技術很厲害,但是他也從來沒有想著複製出蛋殼陶杯,就是做蛋殼瓷杯他也沒想過,就是因為技術難度太高。
可是現在不同了,因為隋侯之珠對他放開了許可權,讓他可以輕易學到蛋殼陶的製作方法。
現在他才知道,真正做成一件蛋殼黑陶杯,需要最少20多道工序。
這種看著簡單的陶器,工藝之繁縟、難度之大,令人瞠目。
用如此複雜的工藝,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製作出的精製薄陶,自然也不簡單。
這種黑陶蛋殼杯有著神秘的黑色金屬光澤,帶著直觀的視覺衝擊和震撼,讓人不由自主地生髮無限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