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此時的心情無疑是複雜的。
大唐就像他的親生兒子一樣,花費無數心血,一天天看著他長大、強壯。
卻忽然有一天,出現了一個競爭者。
皇權之爭奪,不論父子。
李唐家的這種事情發生的太多了。
在回中土內卷與留在西土外擴之間,李曄選擇了後者。
毫無疑問,李禕是個野心家,自始至終都沒變過。
可笑的是,李曄居然相信自己能控制他,轉變他。
他挑的時間太好了,正是在東西決戰的關鍵時期。
這個二手兒子對李曄的瞭解,在一定程度上超過李曄自己。
當然,這只是他的一次試探。
李曄選擇隱忍。
若是真想動他,也只是一道詔令的事。
但必然會引起大唐帝國的全面動盪,大唐全面復興的程序會受到影響。
每個人都會成長,每個勢力也會。
離開長安的這兩年,李禕的勢力已經成長起來。
他們絕不願放棄到手的權力。
權力之爭,歷來不死不休。
李曄只希望穩住他們、穩住李禕、穩住中土……
讓大唐能在西面再多向前走一步。
大食聯軍退兵之後,李曄立即啟程,率兩萬步騎進入玉龍赤傑,為接下來的一場大戰做好準備。
最先到來的是一萬烏古斯騎兵。
烏古斯的構成其實相當複雜,原本是突厥汗國中反抗阿史那氏的聯盟,烏古斯的本意就是部落、聯盟的意思。
多年以來吸收葛邏祿人、可薩人、薛延陀人、拔野古人等等。
烏古斯與當年縱橫河隴的嗢末一樣,更像是一個地域名稱。
雖然一直以來都處於大唐的外圍草原,但畢竟還在華夏文明圈之中。
與西化的可薩汗國有本質的不同。
加上基馬克人活生生的例子在,讓烏古斯人頓時清醒了許多。
所以才會接受李曄的詔令。
而劫掠富饒的可薩汗國,令他們心馳神往。
上下同欲者勝。
共同的利益,讓他們願意成為大唐的馬前卒。
這一萬騎兵,雖然裝備破破爛爛,但人人龍精虎猛,顯然是烏古斯下了血本。
裡海東岸,隨著可薩人、羅斯人、欽察人的到來,李嗣源逐漸變為守勢。
雙方都很謹慎,只有小規模的騎兵互相撕扯。
一個月後,李聖天率領一萬步騎而來。
唐軍在兵力上的劣勢得到緩解。
而就在此時,李嗣源失利的訊息傳來。
可薩主力與李嗣源對壘,五千羅斯海盜與三千拜占庭水軍憑藉裡海繞到李嗣源之後,南北夾擊,李嗣源措手不及,河東鐵騎拼死一戰,折損三千餘將士,高思繼高行周父子接應,才堪堪殺出重圍,撤回鹹海東岸,依託花剌子模才勉強穩住陣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