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武俠修真>玄武奇俠傳> 附錄:張獻忠埋銀藏寶傳說的文獻摘錄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附錄:張獻忠埋銀藏寶傳說的文獻摘錄 (1 / 2)

因為張獻忠長期四處流動作戰,沒有穩固的根據地,籌集軍餉的手段主要方式就是靠“打糧”,即搶掠。既搶掠富人,也搶掠老百姓。

搶掠必然會遇到反抗,鎮壓反抗的手段便是殺人。張獻忠治川無方,叛亂四起,田園荒蕪,搶到手的金銀財寶,飢不能食,寒不能衣,反而成了行軍作戰的累贅,只好把它埋藏起來。

關於張獻忠埋銀藏寶的傳說,從清初開始便不絕於書籍。張獻忠藏寶的地方,歷史書籍中記載有六處。

一、埋在成都錦江之中

《明史•流賊傳•張獻忠傳》記載,張獻忠佔領成都後,“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後人有也。’”

戴笠、吳喬《流寇長編》卷十七記載,張獻忠“謂兵有婦女財物不肯死戰,凡移營,金銀必棄,婦女必殺。”

“涸錦江鑿而深之,集民間寶物實其中,覆以土石,與江底平,命曰‘錮金’,欲使後人不得發也。”

孫《蜀破鏡》卷四載,順治三年秋八月,“既望,張獻忠將前自江口敗回所餘蜀府金寶,用法移錦江,錮其流,穿穴數仞,填之下土石並鑿工掩築,然後決堤放流,名曰水藏。”

江按:錮為鑄塞,鑄銅鐵以塞隙謂之錮。《蜀破鏡》原文“用法移錦江,錮其流”,對照上兩段引文,可知有誤,應為“用法移錦江,涸其流”。

涸其流,即截流築堤,排幹江水;然後“穿穴數仞”,“集民間寶物實其中”,鑄銅鐵以塞其穴,“覆以土石,與江底平”,謂之“錮金””;最後,“決堤放流”。這種在水底埋藏金銀財寶的方式,叫“水藏”。

1646年7月,清軍在北面攻打四川,南明參將楊展從東南進攻成都,張獻忠被迫撤出大西國京城。

撤退之前,張獻忠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在流經成都市內的錦江築起高堤,但並不是為了治理水災,而是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將他搶來的數以萬計的金銀財寶埋在坑中,然後重新決堤放水,淹沒了埋藏財寶的大坑,此舉稱為“水藏”。

據稱,張獻忠曾留有一張“藏寶圖”,上標金銀的埋藏地點,並以石牛和石鼓作為暗記。

多年來,成都有童謠唱道:“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一首民間歌謠可能暗藏一個懸疑的寶藏秘密。長期以來,多少人空懷“買盡成都府”的妄想,卻苦於識不破這個秘密。

清末,有個叫楊白鹿的貢生意外得到寶匣,裡面裝有“藏寶圖”。晚年時他的好友馬崑山知道了這個驚天秘密,並把無價的“藏寶圖”弄到手。

馬崑山當即成立“錦江淘金公司”,招收打撈的工人,又訂購了金屬探測器等必要裝置,轟轟烈烈地在錦江裡挖寶。

幾天後,果真挖出一個大石牛,還挖出了大石鼓!不久,又傳來驚心動魄的“喜訊”:坑旁安置的金屬探測儀突突直響。

沒有金銀,哪來的響聲?

旋即,尋找張獻忠藏寶的狂熱浪潮,席捲整個成都。

二、埋在岷江新津渡口江底

沈荀蔚《蜀難敘略》雲:張獻忠其所聚金銀,以千餘人運之江干(江按:江干,即江岸,水畔),三月始畢。

至是測江水淺處多支流,以殺其勢,一如築決河法。水涸,於江底作大穴,投以金銀,而殺運夫於上,後覆以土,仍決江流復故道。後續有所得,俱刳木成鞘,運至新津江口,載以千餘艘,將為順流,計至巫峽投之。

這段文字所稱“江干”“江水”“新津江口”之“江”,不是錦江,應指新津渡口(俗稱“三渡水”)至彭山江口那段岷江主流。“江水淺處多支流”也是新津渡口那段岷江河道的特徵。

成都出南門至新津縣裡程為九十華里,“以千餘人運之江干,三月始畢”,應指由旱路車運馬馱將金銀從成都運到新津渡江岸,然後就埋藏在新津渡江底。

“後續有所得,俱刳木成鞘,運至新津江口,載以千餘艘,將為順流,計至巫峽投之”指的是彭山江口之戰前,張獻忠水陸進軍,其中陸路一支系從成都先陸行至新津渡,再下船順流向江口進發。

三、張獻忠寶船沉沒在青神江底

王培荀《聽雨樓隨筆》卷一:“費此度(密),明之遺民,流寓塞外,嘗有句雲:‘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深為漁洋所賞。有遺像,蔣心餘題長古其上,總括生平,可作志傳讀。

‘上書無益起義兵,壯士自結飛來營。安定關中十萬戶,賊不敢犯人長生。司命三軍費孝子,剪髮辭官父歸裡。攜兒避亂陷凹蠻,黃金竟贖全家死。楊展鎮蜀真英雄,孝子入幕參元戎。青神江底沉賊鏹,誰賊之鏹張獻忠。得賊資糧即拒賊,雅州屯田孝子力⋯⋯’。”

青神縣,現屬四川省眉山市管轄。青神江,為岷江流經青神縣一段水道的名稱,位於彭山縣的下游。

“青神江底沉賊鏹(江按:鏹,錢貫,引申為錢,金銀),誰賊之鏹張獻忠”,是說張獻忠的寶船沉沒在青神縣的江底。

引詩的作者費密,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和思想家,字此度,號燕峰,四川新繁人。

他曾受到鎮守嘉定的明將楊展任用,親身經歷江口之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