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峰同學,這是什麼東西?”
徐雲看了他一眼,揚了揚玻璃管,笑著解釋道:
“這是一個金屬屑檢波器。”
“金屬屑檢波器?”
法拉第重複了幾遍這個詞,忽然想到了什麼。
只見他猛然抬起頭,目光看向了那塊固定在牆上的巨大鍍鋅金屬板。
過了一會兒。
他面帶感慨的看向徐雲,瞭然道:
“原來如此.我明白了,是駐波,肥魚先生他利用了駐波,對嗎?”
徐雲笑著點了點頭。
眾所周知。
光電效應作為物理學史上一個閃耀無比的節點,它在理論上的衍生方向多如牛毛,但在概念意義上其實主要只有兩點。
首先便是反駁了光的波動說——它給波動說的大動脈上狠狠的來了三刀。
第一刀就是截止頻率。
也就是對於某種金屬材料,只有當入射光的頻率大於某一頻率v0時,電子才能從金屬表面逸出形成光電流。
這一頻率v0稱為截止頻率,也稱紅限頻率,極限頻率。
如果入射光的頻率v小於截止頻率v0,那麼無論入射光的光強多大,都不能產生光電效應。
而按照波動光學的觀點。
無論頻率是多少,只要光強大,時間長,電子就能獲得足夠的動能脫離陰極。
第二刀是不能解釋為什麼存在截止電壓,且只隨頻率變化:
按照波動光學的觀點,脫離陰極的電子的動能,應該正比於正比於光強和照射時間。
因此電子動能上限應隨著光強和照射時間而變化,也就是截止電壓會隨著光強變化。
第三刀則是瞬時性的問題——即使光很弱,光電效應的反應時間還是很快,而且不隨光強變化。
按照波動光學的觀點。
在特定截止電壓下,產生光電效應的時間應該與光強成反比。
但事實上在光電效應中無論何光強,只要滿足截止頻率和截止電壓的要求,光電效應的產生時間都在10e14s量級。
不過還是那句話。
1850年的科學界對於微觀領域的認知還是太狹窄了,因此徐雲並不準備在此時把整個光電效應的真相解釋清楚。
沒人知道答案,才能叫做烏雲嘛。
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搬運工,做了一點微小的工作而已,解答的事兒還是另請高明吧。
而除了反殺波動說之外。
光電效應的另一個概念級意義,就是驗證了電磁波的存在。
要知道。
如果單看光電效應現象本身,其實是不足以支撐電磁波或者說“初級線圈電磁振盪,次級線圈受到感應”這個結論的。
那麼赫茲是怎麼實錘驗證電磁波的呢?
答案就是駐波法。
簡單的說,駐波駐波,就是賴著不走的波。
賴在那裡不走呢?
當然是賴在兩個對立的平行牆面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