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著一臉神秘兮兮的徐雲。
法拉第下意識的便朝他的手上看去。
只見此時此刻。
徐雲攤平的掌心處,赫然放著一枚透明晶體。
這枚晶體約莫有綠箭金屬盒裝薄荷糖大小,透光性很高。
此時這枚晶體已經被打磨成了長方形的模樣,兩頭尖中間均勻,外觀有些類似肛塞。
法拉第伸手摸了摸它幾下,體悟了一番磨砂感,判斷道:
“這是......水晶?”
徐雲搖了搖頭,十個人有九個看到這玩意兒會誤認成水晶,解釋道:
“法拉第先生,這是我託威廉·惠威爾院長準備的材料,叫做非線性光學晶體。
一秒記住
“它可以用於輔助光線的變頻,我們一共準備了七塊,具體的作用您很快就能知道了。”
非線性光學晶體。
這是後世光學實驗室中非常常見的一種裝置。
它的用途和光柵類似,可以對光線進行倍頻、和頻、差頻之類的變頻操作。
不過後世的非線性光學晶體大多是人工設計合成的,發展過程和鐳射有著巨大的關聯。
例如三硼酸鋰晶體、三硼酸鋰銫晶體等等。
1850年的科技水平還遠遠沒達到那種技術層級,因此徐雲選擇的是由天然晶體進行加工,方法比較原始。
好在劍橋大學作為這個時代世界最頂尖的大學之一,校內在晶體原石方面多少有些儲備。
幾個小時忙活下來。
實驗室的工具人們還是趕工出了幾枚磷酸二氫鉀晶體。
不過再原始的非線性光學晶體,在變頻方面的效果也還是要比三稜鏡優秀上不少,對得起它的難度。
至於非線性光學晶體的作用嘛.......
自然就是為了接下來的表演了。
隨後徐雲將這枚非線性光學晶體交給老湯,讓他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放置除錯。
自己則思索片刻,對法拉第道:
“法拉第先生,您是半導體方面的專家,所以應該知道,電荷脫離金屬板的速度與電壓強度是呈現正相關的,對吧?”
徐雲的這番話在後世看來可能存在一些表述上的問題,但在電子還未被發現的1850年,這個描述反而很好令人理解。
只見法拉第點了點頭,肯定道:
“沒錯。”
他在1833年研究究氯晶籠化合物的時候曾經發現過這個現象,並且用電錶測試過相關結果。
後來另一位JJ湯姆遜能發現電子,和拉法第的研究手稿也有一定關聯。
當然了。
如果再往前追溯,那得一直上拉到庫倫那輩,此處便不多贅述了。
徐雲進一步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