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考慮到咱們這是一本邏輯流,這裡先補充幾個資訊:
人類歷史上歷史上第一臺迴旋加速器出現於1930年,能量為1MeV。
並且製造它的工藝實際上大約是1900年的水準。
而早先提及過。
眼下這個副本的由於小牛的緣故,工業...尤其是在光學儀器上的製造水準,同樣接近了1900年。
比如匯率換算就是按1900年來計算的。
也就是說在儀器方面兩個時代相差其實不算很遠,關鍵還是在於知識理論體系的差異。
而這恰恰是徐雲這個穿越者的優勢項。
其次。
與徐雲當初在1100副本中搞出來的發動機一樣。
這臺乞丐版加速器的核心邏輯原理依舊是隻要應付少數次實驗,也就是今晚鼓搗完差不多就能報廢的意思。
不需要考慮長期穩定性。
很多環節就鬆了不知道多少倍了。
後世甚至有人專門賣自制加速器的畢業設計,大概五千塊錢左右吧。
自制過加速器、或者上輩子是加速器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加速器這玩意兒設計起來主要有幾個難點要考慮:
1.要做哪種加速器?直線or迴旋?
2.想用哪種帶電粒子?
3.如何聚攏粒子束?
4.能用多大的電壓加速?
5.如何探測加速後的粒子?
6.如何降低粒子在空氣中的能損?
這六個問題中,第一環節顯然是最簡單的。
因為徐雲只需要生產平流電子,這是最簡單的微粒之一,量級低的可怕。
所以直線或者回旋甚至複合在一起都無所謂。
例如徐雲設計出的這臺乞丐版加速器外觀就是個複合型,其中一側是一個直徑一米五左右、高度約半潘多拉的圓形鐵盒。
鐵盒的外側則連線著一條一百米長的通道,末端放著干涉成像板。
大概就是這樣:
O→I,那個I就是成像板。
這款加速器的原理非常簡單:
利用電磁感應產生的渦旋電場進行磁通量加速,大致有些類似奧運會里的鉛球,轉著到合適的位置就把球丟出去。
轉的圈數越多。
‘鉛球’被賦予的動能就越大。
接著最容易的則是2、4、5、6這四個問題。
後世的DIY流程一般是這樣的:
自己氪金上網去買個電離感測煙霧報警器——裡頭有鋂241,這是一種非常安全的粒子源。
再加上數碼相機中的CMOS影象感測器作為探測器,以及一口高壓鍋和真空泵,就能把這些環節給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