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能量光子呢?
這個概念在1850年顯然沒法服眾。
因此徐雲最終思索再三,還是決定用電子替代光子。
可電子也有個問題啊:
電子雖然容易產生,但發射起來卻並不容易。
目前徐雲能做到的電子發射手段只有一個,那就是發射陰極射線。
可陰極射線在發射的時候有個致命缺陷——它產生的束團都很長。
有點能散後,縱向發射度就很拉跨了。
因此擺在徐雲面前的改良方法只有三種。
一是場致發射。
二是搞個半導體光陰極,裡面加上碲化物,銻化物和IIIV化合物幾種東西。
然後再弄出個超時代的精細光柵差不多才能搞定。
三就是自己搞個多重組合環節,篩選出平流電子。
這也是為啥在後世,你很難看到電子雙縫干涉實驗影片的原因——不信你上網搜一搜,幾乎看到的都是演示動畫或者一兩張圖片。
演示動畫和教科書裡一般只會擷取成像屏的部分,發射源看起來就是個電子槍在biubiubiu,實驗面積可能還沒個公共廁所大。
但實際上這個實驗要做起來,必須要用到加速器、甚至其他一些需要高度保密的儀器。
當然了。
這倒不能說是疏忽或者類似百度百科那樣的錯漏bug。
主要是對於高中學生而言,生成平流電子的環節深奧而又沒必要,屬於進階的專業知識。
所以自然就被化簡了。
而在1850年這個時代。
第二種可能性直接排除,第一種難度略微低一些,但作為壓軸戲碼未免有些降檔。
所以‘無奈’之下......
徐雲只能選擇第三種方案。
也就是手搓一臺加速器。
上輩子的徐雲沒有考上科大的少年班,只是以一個正常分數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科大學生。
所讀專業則是近代物理系的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從這個專業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和微觀世界經常打交道的學科。
像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ATLAS與ALICE實驗、海對面布魯克海汶國家實驗室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上的STAR實驗、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DAMPE...也就是悟空號的實驗這些——
徐雲通通都沒參加過。
咳咳.......
不過徐雲倒是參與過Belle實驗、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的取數,燕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II的實驗等等.....
現在霓虹那臺叫做SuperKEKB的非對稱正負電子對撞機前身KEKB,徐雲還曾經親自上手過。
普普通通吧.jpg。
可惜那時候超級陶粲裝置和CEPC的概念都沒提出來,不然他估摸著還能混點兒buff。
上輩子徐雲和大大小小的加速器或者類加速器打了七八年的交道,自然也瞭解怎麼樣可以組裝出一臺究極廉價乞丐版的粒子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