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斯塔夫,加外部場吧。”
聽到法拉第的這番話。
一旁的基爾霍夫立刻走到桌子的另一側,取出了兩塊電極。
這兩塊電極均為金屬材質,不過看不出具體的金屬種類,總之不是鋅就是鋁。
它們的大小有些類似後世的平板電腦,厚度約有兩指寬,外部還連著一些導線。
眾所周知。
有關陰極射線的研究,其實是個時間跨度很長的專案。
在1858年普呂克發現了陰極射線後。
一直要到1879年初,克魯克斯才會確定它帶能量的性質。
接著還要再過十多年,才會由JJ湯姆遜公開它的本質。
但如今卻不一樣。
徐雲雖然沒有把陰極射線的所有秘密都一次性揭開,但很多關鍵性的思維節點他已經藉著‘肥魚’的身份告訴給了法拉第。
因此法拉第可以很輕鬆的直接省略一些無意義的時間,將實驗的效率達到最大化。
例如從複雜的性質研究,直接跳到現在的......
電性檢測。
在拿出兩塊電極板後。
基爾霍夫將兩塊它們小心的放到了真空管兩側,固定好位置,保證彼此互相平行。
接著將通路與真空管外部的導線互相連線,便退開數步,開啟了電源。
很快。
隨著電動勢的出現,兩塊帶電的金屬板之間出現了電場。
又過了幾秒鐘。
真空管內的藍白光線逐漸開始產生了變化,從原先的筆直照射,慢慢開始變得彎曲起來。
小半分鐘後。
光線的偏轉已然轉了個大度數,清晰的肉眼可見。
見此情形。
法拉第、韋伯與高斯三人,瞳孔同時一縮!
法拉第扶著椅子靠背的右手,更是緊緊一握!
實話實說。
從現象本身角度來說,陰極射線的偏轉其實很簡單:
此時它轉向了左側的金屬板,與電場的預設方向相反,因此顯然帶負電。
但令法拉第等人驚訝的並非現象表面那麼簡單,而是因為......
陰極射線居然真的會受到電場力!
要知道。
在一個多月前的開學式上,徐雲已經透過光電效應驗證了光的微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