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顯然是不合現實邏輯與經典力學理論的狀況。
這就是第二朵烏雲。
別名紫外災變,也叫瑞利金斯災變。
至於再後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第一朵烏雲,最終引導了相對論革命的爆發。
第二朵烏雲,最終引導了量子論革命的爆發。
等到了2022年。
物理學的頂部已經是烏雲密佈了.......(這裡再玩個小遊戲,目前比較公認的烏雲有2530朵,能說出10朵就加更一章,所有評論可以累加,也就是所有人答案加起來有十朵就加更一章。)
而在那次大會上呢,開爾文其實特別指出了有關第二朵烏雲的一件事。
那就是理論計算的雙原子或多原子的定壓熱容量和定容熱容量之比的值,與實驗觀察值之間有著巨大的偏差:
“......觀察的明顯偏離絕對足以否證玻耳茲曼一麥克斯韋學說。”
“......事實上,玻耳茲曼一麥克斯韋學說的偏差,其實比上面列舉的還要大。”
這份演講稿被保留在了劍橋大學的圖書館二館,'Physics’中‘19th century’的分類。
因此在整個演講過程中。
開爾文的態度其實是非常非常謹慎的,絲毫沒有小看兩朵烏雲的意思。
可惜在後世各種的傳播之下。
開爾文的話變成了“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飾工作”的段子——這句話壓根就不是他說的。
這句話的出處不是開爾文,而是阿爾伯特·邁克耳遜。
也就是第一朵烏雲‘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中的那位邁克爾遜。
他在1894年的一次演講中指出:
“……似乎可以說,物理學宏大的基本原則已經牢固確立,堅不可摧……未來物理科學的真理應當從六位小數中尋找。”
這句話被魔改之後,卻被套在了開爾文身上,成為了一個段子,何其可嘆。
某種程度上來說。
開爾文...或者說威廉.湯姆遜,應該算是被段子毀掉的典型之一了。
歷史上類似的倒黴蛋其實也有不少,明明是個好人,卻被歪曲成了丑角。
例如潘金蓮、尹志平、元稹還有登徒子都是如此。
視線再回歸原處。
從威廉·湯姆遜的歷史地位來看,他倒是確實符合光環的篩選標準。
畢竟現代熱力學之父嘛。
沒有他的出現,現代很多和溫度有關的定義都難以得到一個統一。
但問題是......
如今明明知道了威廉·湯姆遜名字,為什麼光環沒有任何反應呢?
要知道。
在之前兩個副本里。
只要徐雲判斷出副本的目標姓名,光環便會透過光幕將任務投放到他眼前,附加一堆騷話。
可眼下徐雲面前卻沒有光幕探出,更別說任務提示啥的了。
是光環掉線宕機了?
還是說......
這個副本的核心人物,並不是威廉.湯姆遜?
抱著這股疑問,徐雲又用餘光打量了一番威廉.湯姆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