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們的任務只剩下在地面上抬頭仰望前輩,高喊666就完事兒了。
在這種背景下。
1900年的4月27日。
在倫敦的阿爾伯馬爾街皇家研究所,開爾文男爵釋出了一篇名叫《在熱和光動力理論上空的19世紀烏雲》的演講。
其實吧。
當時開爾文的原話是這樣的:
“動力學理論斷言,熱和光都是運動的方式。但現在這一理論的優美性和明晰性卻被兩朵烏雲遮蔽,顯得黯然失色了……”(Tearness of t theory, wight&nodes of , is atpresent obscured by two clouds...)
開爾文所說的第一朵烏雲呢,指的是邁克爾遜莫雷實驗。
也就是地球在以太中運動的問題。
在人們當時的觀念裡,以太代表了一個絕對靜止的參考系。
而地球穿過以太在空間中運動,就相當於一艘船在高速行駛,迎面會吹來強烈的“以太風”。
所以邁克爾遜在1881年進行了一個實驗,想測出這個相對速度,但結果並不十分令人滿意。
於是他和另外一位物理學家莫雷合作,在1886年安排了第二次實驗。
這也是截止到1886年之前,物理史上進行過的最精密的實驗了:
他們動用了最先進的干涉儀,為了提高系統的靈敏度和穩定性,他們甚至多方籌措弄來了一塊大理石板,把它放在了一個水銀槽上。
這樣就把干擾的因素降到了最低。
然而實驗結果,卻讓他們震驚且失望無比:
兩束光線根本就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時間差,以太似乎對穿越於其中的光線毫無影響。
這個實驗當時在物理界引起了轟動,因為“以太”這個概念作為絕對運動的代表,是經典物理學和經典時空觀的基礎。
而這根支撐著經典物理學大廈的樑柱,竟然被一個實驗的結果而無情地否定了,這顯然是個動搖基石的現象。
同時在後世。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也被列為了物理史上最有名的“失敗的實驗”之一。
因此在那個時代,其被稱為一朵烏雲自然也無可厚非。
至於“第二朵烏雲”嘛......
指的則是黑體輻射實驗和理論的不一致,這也是開爾文最被誤解的一點。
所謂黑體,字如其意。
它指的就是最黑的東西,那時候由於沒有抽卡遊戲的緣故,各位非酋們尚且不為人知...好吧抱歉,說偏了。
總之真正的黑體呢,是指一個完美的吸收體。
即它可以吸收入射到它上面的任何波長的輻射,既不反射也不透射。
我們知道。
除了吸收和反射電磁波外,任何一個物體都在向外輻射電磁波。
這種輻射與物體的溫度、材料的種類和表面狀況有關,稱為熱輻射。
而黑體卻是個例外:
它輻射的強度卻只與溫度有關。
19世紀末20世紀初。
學者們面對黑體輻射問題,運用了經典物理學的瑞利—金斯定律,來計算黑體輻射強度與能量間之關係。
按照當時的經典物理學電動力學理論,輻射是連續的。
這便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在計算之黑體輻射時,強度會隨輻射頻率上升,而趨向於放出無窮大之能量,物質將因“無限制”輻射而徹底衰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