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多前。
在確定了建造飛機後。
小趙很快便實現了自己的承諾:
在籌備各類礦石物資的同時。
還迅速組織起了一支龐大的團隊。
這支團隊總人數七百出頭,大約有一半是工匠,一共三百餘人。
其中頂尖的技工除了齊格飛之外。
還有三位來自各地的超一流工匠,也就是宋代的‘八級工’。。
這個比例其實很正常。
以1959年為例。
當時全國技能勞動者超過7000萬人,其中被機械部記錄在檔的八級工一共有一千三百多位。
第一代潛艇,第一枚導彈,第一顆原子彈, 第一顆航天衛星都和八級工們的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
眼下宋朝的人口數量大約一個億,離後世的十幾億差距很大。
並且從事手工業的勞動者數量沒有後世那麼多,但出三五個八級工水準的大牛還是很正常的。
畢竟八級工的關鍵說到底還是要歸結於手工能力。
和機械以及科技基礎的相關性有肯定是有,但也不算特別緊密。
古代的一些技藝,比如累絲,比如點翠,難度上絲毫不比八級工的要求低。
按照徐雲的計劃。
在整個製作過程的後半階段。
這幾位工匠將會負擔起重要的鑄模任務, 直接決定飛機的成品率。
而除了工匠模組之外。
團隊那剩下的二分之一的組成人員,則都是由小趙招募而來的......
數算專家。
就像之前說過的那樣。
科研,永遠都不會是一個人的事。
由於有上輩子的經驗,徐雲在發動機的引數上可以靠著自己——或者說只能靠自己來進行設計。
因為這個時代除了他,沒有第二個人具備發動機的設計能力。
但除了發動機設計以外。
很多資料的計算就必須要依靠他人協助了。
這批數算團隊招募自全國各地,負責人以老賈為主。
同時韓公廉、劉益等人也在團隊中擔任了中高層的職位。
雖然他們同樣不具備發動機以及流體相關的知識儲備,但計算能在這個時代卻處於頂尖。
在某些情況下,徐雲只要給出條件和方程。
縱使概念有些超綱,一個數十人甚至更多的小組演算之下,也依舊能夠得出成果。
畢竟在向太后逝世到政變的那三四個月時間裡,徐雲可沒少給老賈等人灌輸新鮮知識。
在最近一段時間,甚至涉及了部分——注意是部分的微積分知識。
這支數算團隊也被安置到了制器局內,小趙為他們規劃出了一個龐大的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