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華、葛覃、思思三人在天水選址諸事確定,設計圖稿均已稽核透過,只剩裝修事宜,三人便安排好裝修公司去全權負責,章華葛覃不甚放心便堅持留下,思思一人獨自返回西安。
這一日君無邪閒來無事,便給思思打電話問道:“你今天忙不忙?”
思思道:“還可以,怎麼了?”
君無邪說道:“帶你踏青,去不去?”
思思說道:“你今天怎麼想著去踏青?”
君無邪說道:“就想帶你去,怎麼樣,賞臉嗎?”
思思笑著說道:“那可說不好,看你表現,表現好我就考慮一下,表現不好我就不去。”
君無邪說道:“表現好得很呢,我現在就在樓下等你呢。”
思思笑著說道:“樓下,哪個樓下,我家樓多的很。”
君無邪說道:“你家樓多的很,但是我在能見到你的樓下。”
思思說道:“那你等我一會,看你表現不錯,我就姑且給你個面子。”
一個小時過去了,無邪終於看到了思思的身影,看到思思,君無邪接忙下車,只見一身白色連衣裙,長髮翩翩起舞,肌膚勝雪,腰如束素,步步生蓮,及到走近,君無邪還在愣神,看到君無邪模樣,思思笑著說道:“我美不美?”
無邪下意識說道:“美。”說完方才醒悟自己唐突,慌忙賠笑說道:“怎麼能說是簡單的美就能形容,你這是‘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都是埋汰你。”
思思說道:“你現在這麼說才是埋汰我,原來你也油腔滑調的。”
無邪說道:“我這可不是油腔滑調,我這是實事求是。”
思思翻個白眼說道:“上哪踏青?”但是心裡卻也雀躍。
無邪說道:“你想去哪就去哪。”
思思說道:“你帶我去就不能有點主見?還要我想。”
無邪笑著說道:“早都想好了,所謂陽春三月,自然是踏青賞花的好時節,帶你去尋花問柳好不好?”
思思說道:“又貧嘴,怎麼別人在的時候你不貧?”
無邪說道:“因為別人是別人啊。”
兩人一路邊走邊聊,說著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某君嬉戲討巧,佳人嬌嗔羞笑,一路上可謂鳥語花香,美不勝收。來到目的地,正是王莽桃花源,但見奼紫嫣紅,滿園春色,各色桃花爭奇鬥豔。陽春三月的天氣氣候宜人,趕上今天天氣晴朗,更是天地遙相呼應,神清氣爽,美不勝收。思思滿臉欣喜,笑著說道:“真不負此光陰。”
無邪說道:“大好時光,自然不能辜負,何況佳人在側。”
思思白了他一眼,也沒搭話,邁步向前,置身這一片花海之中,看到那一襲白衣,萬千花海點綴,君無邪不由自主的吟道:“十里桃花春風裁,冰肌玉骨自爭春;而今瑤芳初降臨,滿園羞悔比作鄰。”
思思聽罷,笑盈盈的滿臉羞怯,說道:“沒個正型,做什麼半吊子的詩,還捎帶著埋汰我。”
無邪笑道:“我可不敢,有感而發,詩雖不好,但是貴在情真。”
思思羞赧的繼續往前走,步履愈發輕盈了,過了好一會才說道:“要不我們成立個詩社吧,大家一起可以做些詩,好不好的不要緊,終歸是個聚會的的由頭。”
君無邪說道:“我最近也在想,就怕不好組織。”
思思說道:“何必執著,現在不是有你我嘛?看看誰願意的再來幾個,不管多少總會有的。”
無邪說道:“你說的有道理,是我想太多。”
思思說道:“切莫忘了初心。”
無邪恍然,沉默不語,思思看著眼前的這個男人,心思悠遠,兩人沒有再多說什麼,只是閒適其中,逗留許久,兩人方才意猶未盡的折返。
路上思思開口說道:“我徵求一下大家,看看成立詩社有沒有啥想法?”
無邪說道:“那好,剛好我懶,你問問,有想法剛好現在季節正好,我們就聚一下。”
思思應了一聲,當晚就徵求大家意見,大家出奇的一致表示支援,連綺夢、琇瑩都嚷著說是要參加,而意外的是章華的父親章士丘說是賦閒在家想要湊湊熱鬧,看來章華跟父母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也算是大家共同的願望,大家自是歡喜。
而顧客之中呼聲更是居高不下,還提出不少建議,比如希望為孩子們專門舉辦一些親子類的採風活動,親近自然地同時能夠了解詩詞文化,可謂一舉多得。大家在群裡七嘴八舌的議論著,最終議定詩社名字為“靈蘭”,決定三月下旬相會於大唐街沁芳閣。
轉眼便到相會的日子,今天天空飄著毛毛細雨,街上行人比往日稀疏不少,但是沁芳閣卻是賓客盈門,男女老少皆有,“沁芳閣”章華葛覃也從天水趕回,無邪、思思、佐衡、尚溪、綺夢、琇瑩等盡皆列席,而且思思還帶來了才女金晶,本來容納六十多人的“倚雲聽風”滿滿當當,還有些不得不席地而坐。而詩社是思思的提議,大家一致要求思思先講一下,畢竟大家基礎不一樣,今天就是欣賞一些優美遺風,供大家知悉便足矣,思思也不推辭,且聽思思說道:“之前也講過《詩經》的大致,而中國的詩便是以《詩經》作為源頭,共計305篇,故稱之為詩三百。大多數都是以樂的形式傳承,而先秦采詩的目的便是有利於君王‘觀民風、知得失、自考證’。從此文字簡短,文辭優美莊重,音韻朗朗上口的中國詩便發揚傳承。
而中國的詩詞發展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先秦啟蒙
《詩經》之前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詩歌便是《帝王世紀》中所言:“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所載便是今日所見《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歌,帝力於我何有哉”。《詩經》之後約沉寂三百年,到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騷體,《楚辭》的出現把中國詩歌推向第二個高峰,與《詩經》的現實主義不同,“楚辭”是浪漫主義,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辭華美、風格絢爛,具有濃烈的楚地風格和巫文化色彩。漢之前沒有“楚辭”之稱,漢成帝時劉向整理文獻,將屈原、宋玉等人作品以及漢代人效法之文彙編成集,自此《楚辭》得名,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