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放開了自己的感知,透過那些沙袋開始感受這些永恆的理念。
儘管是如此的不真切,儘管是那麼的模糊,儘管是霧裡看花,但……李啟依然在透過自己的感官,開始侵入這些‘理念’之中。
二品可以輕而易舉的定義自己的體感時間,李啟開始在這無盡的過程中,窮舉自己能夠接觸到的所有‘理念’。
他花了多長時間呢?
不用在意,不需要在意。
其見於集,質疑問辨。
知其學,補之於斯文。
但見李啟在其中無所不讀,讀無不記,以巨大的資訊處理能力去強行暴力理解所有的‘理念’的所代表的事物。
人道聖人有微言奧旨,簡簡單單一句話,就需要其他人精思力索,能極其至,於百家萬道,歷代史文,是非得失之理,必詳稽而謹擇之。
那麼,面對純粹的理念的時候,所謂的‘微言奧旨’,就更像是對理念的一種精深總結和比喻。
李啟就從這點入手,學習大能者們總結理念的能力,本茂革,源深流,將理念撰為文,以其智慧和見識貫穿古今,反覆辨審,歸於典要,否馳騁虛詞,充補其志言,以羽翼宗典。
透過這種手段,就算他無法真切的理解‘概念’是什麼,也可以強行暴力去歸納概念和理念的特質。
於是……
過去了許久之後,李啟終於發現了‘理念’的破綻。
理念是完美的,是永恆的。
所以,理念甚至可以說是‘絕對’的,而一個‘絕對’的事物,就像是邏輯本身一樣,會由於內在的否定性,會不斷地分離出自己的對立面。
這很簡單,如果理念本身是絕對的,無窮的,永恆的,那麼,理念本身必然包含著對理念本身的否定。
否則的話,他就不是絕對無窮的永恆了。
如果理念本身包含著對自身的否定,那麼,理念的靜止就會因此而被打破了。
所以,理念並不是完全靜止,雖然‘理念’本身是靜止而且永恆的,但理念互相之間,依然有‘運動’。
李啟透過自己的理解,他開始認識到,理念不是容不得矛盾的,而恰恰相反,理念之中到處都是矛盾。
而‘理念’之間互相的運動,就產生了‘矛盾’,而矛盾互相轉化,最終就誕生了‘變化’和‘可能’。
單一的理念是靜止永恆的,一大堆理念在一起,就是運動而且矛盾的。
而在這種矛盾之中,理念自身也得以進步。
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就了最美的和諧。
這就是靈道所認為的矛盾嗎?
李啟從這點入手,將之與自己的‘矛盾’相結合,進而從概念的層面,讓自己的‘道’逐漸‘滲透’進入靈道之中。
就在某一個剎那——
恍然之間,李啟徹底投入到了‘念頭’的瞬間,四周的‘沙包’,或者叫‘手套’變薄了。
李啟終於直觀的建立了對‘理念’的感知了。
他成功的建立了對於‘物質與精神是同質的’的這麼一個點,透過理念本身自帶的‘矛盾’的特性,將物質認知本身作為純粹抽象的空概念加入到‘理念’的性質裡。
於是,他終於再度擁有了‘五感’,擁有了‘五蘊’,能夠以直觀的感官去接受‘理念’的存在。
李啟在‘理念’的世界,睜開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