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武俠修真>詭秘武林:俠客揮犀錄> 第一百八十五章 虛名無處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八十五章 虛名無處逃 (2 / 4)

他知道自己的想法又被讀出來了,但是江聞並不在意,因為他還有很多訊息沒說出口。只要自己不開口,對方也只能繼續憑藉猜測分析自己,只要不落入圈套表現出明顯的情緒,對方就始終無法得到想要的反饋。

“開啟南越王墓室當日,有數聲龍吟從墓底傳出,又似乎有萬丈黑水正鼓波而來。井中挖出的大木刻削平正,皆非人力能為,木紋上面還有腥涎纏繞,極為可怖。”

李行合言之鑿鑿地說道:“因此,尚老王爺當日只從墓中拿走了陽燧銅鏡、方諸玉杯,便下令封鎖此處,有人膽敢進入則殺無赦。可我見墓中器物風格迥異中原之物,忍不住多研究了一會兒……”

江聞摸了摸腰間的蟠虺紋玉璜,看著他說道:“研究?怕不是還帶走細看了吧?”

李行合大囧,連忙繼續著方才的話題。

“江大俠,其實我是發現尚老王爺房中有兩件事物,造物形制與這座墓中的南越風格極為相似,故而有此猜測的。”

“什麼東西?”江聞問道。

李行合連忙說道:“一個是尚老王爺的鎏金凸瓣銀藥盒,此物由尚老王爺晝夜攜帶,不曾離開身邊片刻。還有一物是老王爺房間內的船紋羽人銅提桶,上面嵌刻旌旗羽人乘船出海,平日裡他只用來盛水洗手,卻從來都沒下人敢碰。”

“我聽尚老王爺談起過,就是這些東西讓他重煥青春,得以鎮守廣州十年之久。如今想來很可能就出自這座古墓。但老王爺身上如今竟隱約有屍斑痕跡,又迫不及待找吉穴安葬,我懷疑是想行屍解避禍的假死之法……”

江聞沒有說話,只是將這件事情牢牢的記了下來——看來尚可喜想研究的不止鮑靚的道法,還有趙佗的延年益壽之術。

據載,統一嶺南的秦將趙佗本常山真定人,很可能還是常山趙子龍的趙姓先祖。趙佗乘秦末中原農民大起義的戰亂之機,接掌任囂死後的南海郡尉之職,分兵絕秦通嶺南的直道,與中原斷絕往來。隨後更於漢高祖四年據嶺南三郡,建南越國,都番禺。南越國共傳五世,九十三年,至元鼎六年才為武帝所滅。

史書上對於趙佗壽數的記載模糊不清,其中最確切的判斷依據最早見於《史記集解》:“越王趙佗以建元四年卒,爾時漢興七十年,佗蓋百歲矣。”

根據史料記載,趙佗在公元前219年擔任秦軍副將征伐嶺南,到了漢武帝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36年逝世,這樣一共是83年。而一個副將的年齡大概是二十歲左右,所以保守估計趙佗活了103歲!

也曾有人懷疑,趙佗的在位時間問題,是否為嶺南音訊隔跨山海的誤傳,又或者二代國君登基的記錄被隱去,導致歷史資訊出現的偏差。

呂思勉等學者更是對《史記集解》中有關趙佗百歲的說法提出了質疑,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論據,在於史書中從漢朝使者陸賈第二次入越,到趙眜繼位長達四十年的空白。因此有學者認為,南越國掌權者可能擔心趙眜繼位之初政局不穩,為防漢朝起兼併之心,所以隱瞞了趙佗去世的訊息。

但有趣的是經過現代科技分析,南越第二代皇帝遺骸經鑑定判斷,死亡年齡約3545歲,與史書上趙眜的壽命相吻合,而非是個八十歲的老人。

同時史書中並無“佗之子亦嘗為王”一事的記載,由此推知傳說中南越國第二代國君趙眜,從年齡上看和趙佗也只能是祖孫關係,乃至於不算是長孫,趙佗恐怕是實實在在地熬死了九個兒子,最後才把王位傳給了孫輩!

那麼問題來了,秦漢時期地方上能出現一個百歲老人,都已經是人型祥瑞的程度,而直到唐代以前,嶺南依舊是荊棘遍地,森林茫茫,猛獸出沒,毒瘴遍野,颱風、雷震、鹼潮、乾旱、蟲災、瘟疫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所以長期被視為邊遠蠻荒之地、瘴癘之鄉、化外之境。

那麼趙佗這位亂世崛起的北地之人,為何能在秦末瘴癘遍地的嶺南活到百歲之久?尚可喜應該也知道昇仙不朽太過縹緲,哪裡比得上實打實的延年益壽,那麼趙佗的墓中會不會就藏著其中的秘密?

風水寶地不可或缺,尚可喜又一邊搜尋三元宮鮑靚、葛洪留下的痕跡,一邊又保藏著南越國的古物,莫非真的也打算在陽壽終結之前,成為葛洪口中的“尸解仙”?

“有趣,十分有趣。”

江聞說話,李行合錯愕,一切都發生在分秒之間,這一次兩人都暴露在微弱的火光之下,瞭然與迷惑的神色卻相互對掉了。

這個附下訕上的本事對方會,江聞當然也能領悟一二,況且他的腦子裡還有來自日後的知識支撐,當即分析出了不少東西——比如尚可喜可能真的因為某種原因,未曾深入發掘古墓。

因為只要他們開啟過墓主的棺槨,就會在絲縷玉衣墓主人的胸部位置,發現一枚時隔千年、卻仍熠熠生輝的蟠龍金印“文帝行璽”,這是南越國當年僭稱帝璽的證據,也是墓主人南越國第二代國君身份的象徵。

如果他們開掘過,就應該已經發現腳下這座古墓,並非南越王趙佗墓才對!

腳下的象崗位於越秀山西麓,如今只是一座並不高大的小山坡,形如臥象,早在秦漢時期,它還與越秀山連為一體,樹木參天,溪流淙淙,可謂山明水秀的風水寶地,故此南越國的第二任國主才會將墳墓修在這裡。

風水寶地或許真的福緣深厚。

明洪武年間,朝廷想將番禺古城三城合一,便將北城向北繼續擴大延伸五里,象崗也隨之被鑿穿,徹底脫離了相連的越秀山,但這樣浩大的工程,卻沒有傷及這座深藏山腹陵墓的一磚一瓦。

到了順治年間,反清歸明的李成棟為了抵擋兩王入粵,又把這裡變成了防守要地,與北邊的保極、永寧、耆定三處炮臺互為接應,崗上山林被砍伐一空,就地修建了鞏極炮臺,以此保護廣州北城,卻也無形中給象崗中的陵墓添了一個保護殼。

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解放軍入駐這裡後看中象崗戰略位置的優勢,在此地開挖掩體作為軍事禁區,又是幾十年的潛藏地底,直到1983年6月一支工程隊在象崗山進行基建施工,轟轟作響的挖掘機才打破了墓穴中亙古不變的死寂,也打碎了南越文王在地宮中隱藏千年、鶯歌燕舞的美夢……

“李真人,你說的這些我不感興趣,我今天請你來只是為了參詳一件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