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武俠修真>詭秘武林:俠客揮犀錄> 第二百一十五章 泥上偶然留指爪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一十五章 泥上偶然留指爪 (3 / 4)

,他自然是不可能不知道:「哦?莫非洞頂畫像就是寒山拾得?」

寒山,隱居天台寒石山七十餘年,自號寒山子;拾得,名氏無考,因兒時為國清寺高僧豐幹,化緣於赤城道側拾得而得名。

傳說寒山與拾得相見如故,情同手足,平時登山覽水,披閱佛經,誦讀古詩,每有所得,輒題寫於樹石間,其內容多為述山林幽隱之興或警勵世俗,後被台州刺史閭丘胤編成《寒山子詩集》,收詩三百多首,其人事蹟也因譏諷時態、行跡怪誕而廣為流傳。

「……正是。可惜世間流傳多偽,有些堪稱荒誕可笑,唯獨在諸多尤為離奇荒謬的事情面前,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弘辯方丈語意委婉,又見江聞對於聽下去的意思初衷未改,便沒有再故作神秘,繼續說道。

「師父本無禪師,當初也是到了天台山,才發現國清寺中上下對於寒山拾得的故事頗為忌諱,起初不敢究其深故,固請再三之後,國清寺方丈才願意以實相告。」

「師父曾對我們二人說,唐末的僧徒樂於附會,因寒山拾得二人皆居天台,而閭丘為本朝名宦,假借此人易於取信,遂依託姓名,杜撰事蹟以惑後人……」

假的?江聞腦海裡閃過一道霹靂,預料到接下來的事情非同凡響。

隨後,弘辯方丈就將國清寺方丈告訴本無禪師的言辭,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原來那天,國清寺方丈當著本無禪師的面,全盤否認了流傳千古的傳說,這讓本無禪師也詫異萬分,但此時的驚詫無論如何,也不及後面聽聞事蹟的萬一。

國清寺方丈告訴本無禪師,之所以他們能確定閭丘胤所著詩序,記載事蹟皆為編造妄談,是因為他曾整理過國清寺中隋唐高僧流傳的筆記,發現那些身處同一時代的高僧,竟然從沒有人親眼見過,這位形跡詭誕的詩僧「寒山子」……

根據高僧筆記記錄,事情一開始是在香積廚僧侶中,忽然流傳起了一名怪人「容貌枯悴,布襦零落,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時來國清寺外盤桓不去」的怪事,三五時日就有人堅稱看到,卻無人能說清面容,以至於人心惶惶。

那段時間裡,眾僧雖然恐懼,卻也只覺有人影隱約不知何在,唯獨寺中一名叫拾得的無父無母的瘋和尚,嚷說自己能看見「寒山子」來了,平時於廊下自言自述,語多詭譎隱晦,彷彿說著一種不屬於這世上的語言。

拾得每天取眾僧殘食菜滓,儲在竹筒中置於廊下,到平明竹筒便消失不見,諸僧以為靈異。偶爾拾得對人說起,「寒山子」乃是從天外而來,身具五濁惡世之徵,言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白陽劫數即將到來,到時候山陵沉沒,汪洋升起,眾生都將不復存在。

久而久之,拾得瘋得更加厲害,國清寺僧眾在月色朦朧中隱約看見,似乎真有容貌枯悴之人「在廊下徐行,或時叫噪,望空謾罵」,拾得也會跟著望空噪罵,叫囂達旦。

要知道國清寺地處天台山腳下,附近村民很少,夜裡極其安靜,兩種不明聲音突然喊叫,猶如平地驚雷,闔寺因之惶恐不安。眾僧無法忍受,便走出來批評他、驅趕他,拾得也不反駁回擊,神情詭秘地撫掌大笑,隨後揚長而去,

再後來,拾得的行為也越發怪異,對著諸多佛像越發不敬,總是說「寒山子」要來接渡他走了。

拾得原來擔任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於大雄寶殿,於釋迦牟尼佛像前與佛對食。又一日指與諸羅漢像,口中嚷著:「憍陳如!你這聲聞小果啊!」隨後旁若無人地比劃著快子,呵呵大笑。還有一次廚房裡的食物被烏鴉偷吃,拾得便責罵護法加藍未能謹守職責,還以木杖打聖像。

國清寺高僧見其情形越發怪異,便將拾得鎖在了柴房,下令徹查此事,很快果然在山

民中訪得一則訊息,十年前曾有一名燕趙而來的遊方僧借宿門下,也是作著如此打扮,可他的荒誕行徑惹得寺僧不耐,便拿杖棍逐趕毆打,最後因傷重死在了寒巖之上,最後正是拾柴的拾得講他收殮入葬,埋在寒巖不知什麼地方。

僧人們最後一次見到拾得,是他不知為何頓開鎖銬,來到了香積廚入座,一如往常用齋。隨後拾得放下碗快,嘴裡罵著「賊!賊!」,便容貌枯悴衣衫襤褸地走出寺門,嘴裡念著荒誕恐怖的經文,雙足漸漸凌空其行若飛,直奔寺北的寒巖而去,越走越快直至眾僧追趕不及……

當初等到國清寺眾人追到寒巖,拾得早就杳無蹤影。而就在寒巖上,眾僧發現附近山臨峭壁,多蔓藤蘿,間生短竹,更有巨石蒙苔作赭黑色,迎人面錯立如屏,有一道黑影正拉著僧人走入巖中,而山崖正緩緩遁巖而合。

僧眾呆立當場,無數的山石樹木、荒屋牆壁之中,給人以頭暈目眩的恐怖感,整座寒巖深處,竟然藏滿了種種晦澀艱深的古篆殘文,字勢甚古,後人抄錄研究許久,郡中士庶無一能知者。

據《全唐詩》拾得小傳中記載,「……後寺僧於南峰採薪,見一僧入巖,挑鎖子骨,雲取拾得舍利,方知在此巖入滅,因號為拾得巖。」至此拾得的生死已經赫然無疑,唯獨「寒山子」的真偽生死,卻依然沒有人能夠知曉。

江聞忽然想起直到後世,寒山的存在似乎也是一個謎團,許多人試圖考證,卻連確切的生平年月都無法找出。

「弘辯方丈,如你所說寒山竟是恍忽幽微之人,詩集又是真是假?他從來沒人瞧見,那這門《寒山功》後世又是如何肇生的?」

「《寒山子詩集》多有後人附會,但「寒山子」此後蹤跡杳然,倒也不是無人見過,只是古來寥寥數人,兼且語焉不詳罷了……」

老和尚低誦佛號,似乎在斟酌著江聞是否適合承接這個訊息,思索再三之後終於回答道:「閭丘之記載荒謬無徵,近於盲詞。如必考其實,與其信閭丘之偽序,母寧信光庭之《拾遺》,以光庭所記之徐靈府,年月出處皆有可考,正與寒山相先後。」

江聞陷入了思索。

按弘辯方丈所說,閭丘胤《寒山子詩集序》已經有眾多好事者詳細考證,發現了其中穿鑿附會的地方,比如所說唐代縣名的謬誤、閭丘胤官職配飾的失實、前後所屬時間的不一、所集寒山詩的疑問、寒山拾得入滅的虛幻等等,基本證明其為後人的偽作無疑。

同時期記載裡唯獨足具說服力的,反而出自五代十國間,蜀地弘道五十載的道門領袖杜光庭筆下。

他所著的《仙傳拾遺》記載,唐武宗時期高真道士徐靈府來天台山時,曾在山中見過「寒山子」,言其「怪逸神秘,塵寰不容」,於是乎「桐柏徵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於人間」,也就是親自去寒巖一帶收錄寒山詩,解出古篆之中奧妙,隨後才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餘首」,變成現在的《寒山子詩集》模樣。

自此除外,徐靈府所得的《寒山功》也傳於杜光庭,杜真人後坐鎮青城山清都觀,《寒山內功》自此才改頭換面,從天台山佛門的密不外穿,轉為流入了江湖之中。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