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巴菲特其實人生中也選錯過不少公司,他其實買過的企業有三四百家,但最後獲得巨大成功的,讓大家耳熟能詳的,也就十來家。
並不是說這十來家公司的收益把那幾百家公司的虧損都掩蓋了起來,而是巴菲特在其他公司裡很難虧損出局,他的保險公司給他提供的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就足以讓他可以犯比較多的錯誤。
上雪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如果巴菲特看準了一家公司A,他100塊買進去,買了100股,結果被證明判斷失誤,買高了,公司A的股價在巴菲特買入後跌了20%,變成80元每股。
很多人這個時候就慌了,但巴菲特不會,因為他手上有保險公司白拿來的現金,源源不斷的現金,於是他很淡定地在下跌後買了80000股,100比上80000,也就是1:800,之前他第一次判斷錯誤的那個買入行為是不是就可以忽略不計?
因為買入80000股後,巴菲特的持有成本基本就是80元每股。
這個時候只要股價往上反彈一點點,變成82元或者83元,巴菲特就可以立刻解套,結束這次失敗的交易不虧錢走人。
因為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巴菲特可以不斷犯錯;
因為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巴菲特註定了在投資上很難賠錢,他的很多投資,其實都是隻輸時間不輸錢。
只要不輸錢,伯克希爾的股價就可以一直一直漲,以至於漲到現在43萬美金一股,摺合人民幣275萬,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就算把家當全賣了都買不起伯克希爾的一股股票。
這就是上雪在《投行之路》裡說的,金錢有一種逆天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降低風險。
這也是為何上雪要在《雪視角》花大篇幅跟大家反覆強調,永遠不要滿倉,留有一定比例的現金,這個比例最好在40%左右,因為這40%的現金在關鍵時候可以讓我們立於不敗之地。
作為普通人,我們雖然沒有辦法擁有一家保險公司,但是我們也有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這個現金流就是我們的工資,所以其實巴菲特的模式我們是完全可以模仿的,只要我們懂得如何投資,就可以把每月到手的現金流的威力透過時間這個放大器,釋放出來。
當然,上雪知道讓大家留有40%的現金對於那些只有幾百、幾千或者幾萬塊去投資的小夥伴而言幾乎沒用,因為當我們沒錢的時候,我們總是想著搏一搏,單車變摩托,哪個股票或者基金好就滿倉砸進去賭收益,畢竟賭輸了也就虧這麼點錢,可一旦賭贏了就是十幾萬甚至上百萬了。
有這種心理非常常見,上雪也不打算繼續對這些小夥伴進行毫無效果的規勸。
無論我怎麼勸,他們都會去賭。
你們去吧,上雪是真心希望你們能贏,滿倉的情況下大贏一把,把摩托車開回家。
但是當你們有幾十幾百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時候,記住上雪說的,40%的現金比例。
沒有這樣的現金比例,一次大的回撤你就毫無還手之力,複利的魔力也就無法發揮得淋漓盡致。
得江山易,守江山難。
切記。
後續論點見下章。
重要提示:文中提及的所有公司僅用於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