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面無表情的說:“太子說得是,秦王也說的是,不如……”
“好了!”李淵暗罵一聲,要和稀泥還用得到你啊,這一手朕才是熟手!
“臣告退……”
“急什麼!”李淵瞪了眼,“此事不可輕忽……”
話音未落,外間有宮人來報,門下省侍中江國公陳叔達請見。
片刻後,陳叔達面無表情的坐在李善的身邊,後者看了眼奏摺下面的附名,太僕卿張道源,這個名字沒什麼印象。
但這位太僕卿張道源真是牛啊,上奏附和傅奕也就算了,居然提議……不僅僅是佛教,就連道教都要算上。
要知道李唐建國之後,李淵剛開始不要臉的自稱隴西李氏,但這個說法……人家隴西李氏雖然沒有駁斥,但態度是擺在那兒的,不認。
其實李淵也知道這個……畢竟朝中那麼多隴西李氏出身的子弟呢,難道都封爵郡王啊,所以李淵後來將自己列為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人,同時為自己請了個老祖宗,道教始祖老子李耳。
這位張道源居然要禁道……李善心裡嘖嘖稱奇,這貨放到明朝時倒是個科道言官的好苗子,懟天懟地懟空氣啊!
李淵、李世民都保持了沉默,而太子李建成卻是眼睛一亮,“父親,道士與僧尼一般,佔據土地,逃避稅賦,若要禁佛,似乎……”
李淵冷冷看了眼過去讓太子閉上了嘴巴,你去年不要老子,今年連老子都不要了嗎?
李善有些意外,低聲問了陳叔達幾句才知道,這個時代的道觀還真的不繳納稅賦的,不過道士講究的脫俗,而僧人講究入世,所以在規模上是無法相比的。
這時候,沉默的李世民開口道:“父親,道士與僧尼一般,佔據土地,逃避稅賦……”
眾人都投來詫異的眼神,太子李建成的眼神更是古怪,這和自己之前說得一模一樣,字都沒改一個!
但接下來,李世民話題一轉,“當一併視之,沙汰全國的僧、尼、道士、女冠,若有得道高僧、道士,可遷至大寺觀,供給衣食,而其它的則令還俗,返歸故里。”
李建成鬆了口氣,還以為對面的二弟真的會贊同自己呢,果然最後話風變了。
但讓李建成大為驚訝的是,李淵沉吟片刻後,搖頭道:“佛道皆大行於世,不可苛求,當每府州定額佛寺、道觀。”
雖然是搖頭,但實際上是贊同李世民的觀點……滅佛、滅道那是不行的,但必須嚴格的進行淘汰,命大部分的僧人、道士還俗。
李善細細看了會兒,發現李淵、李世民在討論時候時不時有眼神的交流,再轉頭看看沉默的陳叔達……最後李善抬起頭,開始研究臨湖殿的頂上是用什麼木頭打製的。
自己的出現肯定是個意外,但陳叔達的請見肯定不是意外,李善有些同情太子李建成……今天這一幕,顯然是李淵、李世民父子演的一場戲,推行嚴禁佛道佔據田產,逃避稅賦的政策。
就是不知道劇本是誰寫的,李善在心裡盤算,不知道太子李建成能不能看得穿,或許李建成還覺得自己贏了呢,畢竟沒有真正的禁佛嘛。
那個上疏請禁道教的太僕卿張道源不是李世民的人,就是李淵的人,這一手能讓朝中那些信佛的朝臣都閉上嘴巴……人家連道教都如此,難道佛教就能例外嗎?
離開太極宮後,李善在吏部外等到了李昭德、張文瓘,與幾個也算熟悉的世家子弟去了東山酒樓聚宴,心裡還在琢磨這件事。
李淵、李世民演的這一齣戲,完美的繞過了那些阻礙推行國策的阻力,這是大的方面,從小的方面來說,父子兩人配合默契,這已經顯示了李淵的傾向。
如果沒有裴世矩,李淵應該會在幾年內漸漸削弱東宮的勢力,同時讓天策府的屬官,以及李世民安排在陝東道大行臺的心腹官員逐漸入朝,最後才動手易儲。
不過有了裴世矩,就註定李淵的這一套是無法玩下去的,李善有點心癢癢,就李建成本人而言,未必有起兵的決心,真想知道裴世矩有什麼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