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以群分。
這當中,還是有些道理的。
要不然聽到他要去找劉興祚,袁老也不可能給他塞一個無用的人吧。
“李老謙虛了。”
“沒有謙虛,我就是沒做出來過什麼事蹟,這一點袁老也是知道的。”
被劉文秀稱作李先生的人,依然是這一句話。
讓劉文秀不住的蹙眉,他算是看出來了,這位陪著他一起的李先生,一點都沒有他印象中的某些官員們圓滑。
是就是是。
不是就是不是。
在出門的時候,他能夠找到的唯一一點訊息就是,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邦華稱病回鄉。
當時一群小人都在竭力排擠東林,把鄒元標指為黨魁。邦華與元標是同鄉,相互之間是師友關係,他的脾氣又喜歡辨別是非。
有人勸他做人要圓滑一些,邦華說:“我寧為偏枯的學問,不做反覆的小人。”那些人聽說後更加恨他了。
第二年,根據年限規定把邦華調出,讓他去做山東參議。他的父親廷諫當時任南京刑部郎中,也被罷官回家了。
邦華於是就推辭生病,沒有去赴任。
不錯他就叫做李邦華。
在歷史上的名字,本就不夠響亮,可在原本的軌跡當中。
在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李自成攻下了山西。
李邦華秘密上書請求崇禎帝固守京師,同時仿照永樂年間的舊例,讓太子到南都監國。過幾天沒得到回覆,李邦華又請求把定王、永王分封到太平、寧國二府,讓他們拱護兩京。
辦法是個好辦法,奈何此時的崇禎又犯了優柔寡斷的毛病,不但沒有去做,反而還暴露了李邦華。
不多天,賊寇兵臨都城,再後來,李邦華帶著御史們想登城參戰,一群宦官擋住他們,不讓上去。
十八日,外城失守,邦華跑到文信國的祠堂裡過夜。
第二天,內城也失守了,邦華於是對著信國的木主作了三個揖說:“邦華死於國難,請跟隨先生到墓下去吧!”寫下一首絕命詩說:堂堂丈夫兮聖賢為徒,忠孝大節兮誓死靡渝,臨危授命兮吾無愧吾。”遂投繯而絕。
可以說是一個在袁可立去世之後,能夠作為頂樑柱的忠臣。
奈何,此時的大明朝堂,最容不得的就是這樣的人。
而當時的崇禎,錯過了這樣的人才,也活該最後吊在了歪脖子樹上,不是大明沒有人才。
而是崇禎沒有發現身邊有能人。
用的都是一些會吹牛,會說大話的,畢竟李邦華的脾氣性子,並不是很討人喜歡,若沒有一身的本事,早就被趕出朝堂了。
那還會有機會去陪著崇禎去死。
也就是如今,隨著崇禎的變化,整個朝堂也發生了變化,本來會在崇禎元年四月的時候,就會被起任為工部右侍郎,總督河道。不久改任兵部右侍郎,協理軍政。
回到朝廷之後,受到崇禎帝召見,過後主持了武會試,事後進到軍營中,整頓軍政。
可這些都沒有了。
現在還都是平民一個,沒有任何的官身。
崇禎是不記得有這個人了,可袁可立不會忘了他,只有知道李邦華的人,才能夠準確的明白李邦華的才華。
只是如今的李邦華,已經五十多歲了。
要是再耽擱幾年,就再也趕不上一點出人頭地的機會了。
此時此刻,兩人坐在馬車上,正在向天津衛行去。
而劉文秀也不再試探著和李邦華搭話了,三兩句之後,不但找不到聊天的正確方式,還把他自己給噎的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