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事業要商量。祖龍雖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興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不由得,崇禎想起了一句詩句。
好在他對這句詩的印象最深刻,此時吟唱出來,也是還無斷續。
李長庚被崇禎的這一首詩,堵得心中發慌。
他還沒有發現過,皇上居然會這麼能說,《三國演義》當中,舌戰群儒的場景都是小菜一碟。
史可法更是冷汗直流。
他總算是知道,為何歷史上的那些大臣們,都覺得皇上不要太聰明的好,雖然大家都喊著要挑選一個明君,一個聖君。
可最後的結果,總是會挑選出來那種根本沒啥本事的人。
也只有這樣,底下的大臣們才好夾帶私貨。
因為意外,做的好了的話,那就是臣子們的功勞,也會說皇上聖明,要是做的不好的話,那一定是昏君所為。
和他們這些兢兢業業的臣子,一點關係都沒有。
要是臣子把持的朝堂太久了,別的大臣們等不及了的話,還可以祭出清君側來施展自己的報復。
總之一句話,皇帝不要太聰明。
太聰明瞭不好糊弄,自己也不好偷懶,更不好給自己攬利益。
史可法還記的參加過黃立極他們的一場聚會。
當時自己可沒有意識到他們說的是什麼,現在可算是明白了。
崇禎皇帝明明是接受的儒家思想教育,本應該是向著儒門說話的,可不知為何成了儒學的掘墓人。
當真和歷史上的隋文帝楊堅差不多。
一位佛門護法,卻做了佛門所有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差點斷了佛門的根基,一手還扶持起來了道門打擂臺。
此情此景
(本章未完,請翻頁)
,何曾相似啊。
史可法暗道:難道歷史又要倒回去了?
只要一想到,隋文帝楊堅幹出來的事情,心中一刻都不得安寧。
而且皇上一開始就免了賦,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證明。
“皇上,臣覺得這件事情,還是要從長計議才好。”
史可法還是用處了“拖”字訣。
從長計議,就是暫時無法解決現狀,擱置下阿里等到以後有辦法了再拿起來,至於什麼時候有辦法了。
那可就說不準了。
或許一個月,或許一百年。
“皇上,臣也覺得茲事體大,需要好好的合計合計。”
李長庚摸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眼角餘光恨恨的瞪了魏晨一下,要不是這個混蛋,什麼不學,去學《資治通鑑》,那玩意是一般人能夠讀懂的?
書讀個半吊子,就出來忽悠人。
騙誰不好,騙到皇上的頭上了,也就現在沒有死刑,也而沒有誅連九族的說法,不然非得給魏晨一個難堪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