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洪承疇還是李長庚,都已經看明白了一件事情,他們念念不往的儒學,天天喊著禮義仁智信。
喊的人也沒見有多麼高尚的禮義仁智信。
幹活的還是那些百姓個工匠,似乎就連商人都要比他們喊口號的人強上一點。
“不過好訊息就是,在座的諸位都還年輕,能夠趕上那個好時候。”
洪承疇笑道,想明白了一些問題,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
“那就說定了,水軍放給皇上,咱們只管陸地上的建設。”
李長庚坐著最後的總結,一下午就商量出了這麼一點事情,效率實在低下。
真不知道以前的那些內閣首輔是如何辦公的。
說不得找個時間好好的和韓爌接觸一下,討教一點工作經驗。
**
開朝會的影響力。
比崇禎想象中的更大,這畢竟是他換了整個朝堂之後,正正經經的第一次勤政。
對於皇上的勤奮,現在已經被許多人私下裡調侃過不知道多少次了。
‘勤政的皇上,不一定能夠把大明給治理好了。’
‘懶惰的皇上卻能夠讓大明起死回生。’
許多人還想著,要是皇上一直不開朝會,是不是大明就會越來越強盛?
這是個很神奇的問題。
沒有人
(本章未完,請翻頁)
能夠給出一箇中肯的答案。
正如沒有人能夠看得懂皇上繼位以來,一連串的奇葩操作。
也只有某些人閒暇下來,事後仔細的琢磨,才能夠明白事情的始末。
陳新甲的修路隊伍,現在正在往山海關行進。
通行的只有史可法作為工程排程,不斷的把各種物資,調到需要的位置,直等到隊伍修路修到那個地方就可以就地取材。
方便還不會出現混亂。
隊伍中的韓爌又老了一些。
年輕時享的福,年老了全部給還了回去。
“你們確定這個就是現在的大明律?”
韓爌看著厚厚的一本書籍,上面的許多律例都被做了全方位的修改,其中變動做大的就是民法。
這是崇禎專門開闢出來的一個大塊。
也就是說,從此時開始,大明律就一分為二,形成了國法配合民法的新律法。
當然說起來是一分為二,實際上民法算是國法的一個分支。
只是所有的律法更加詳細了一些。
“自然確定,現在所有的官吏,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懂法,若是有條件的話,幾乎每個人的身邊都放著這麼一本大明律。”
陳新甲賣了一隻燒雞,一壺好酒,擺在一張草蓆上。
“在大明,現在大明律這本書籍,可是比以前的論語更加暢銷,據說已經賣出了五十萬冊,就連那些訟師們也都在埋頭苦讀,打算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撈到一個斷獄。”
斷獄是現在新興的一門職業。
算在官員當中,只辦理斷案,其他的一概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