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昌華回到北寧,他關注的重點落到了新車研發上。
發動機廠的新型發動機已經完成了驗收。
生產許可證也下來了。
拖拉機廠正在進行新車型的最佳化。
拖拉機是農用車輛,行走在鄉間的土路上,作業時還要在田間負載行進。
最大的要求就是它要能應付最極端的作業環境。
在東北,拖拉機最大的敵人就是澇災和冰雪路面。
大雨過後,排澇不及時,就會形成內澇。
拖拉機根本無法行走。
這時候就需要給拖拉機“換鞋”。
東北叫“大腳”。
實際就是給輪式農用機具換上鍊軌。
這些東西在幾年前就有了,這就是為了應對澇災的。
可就算有了“大腳”,澇災嚴重的時候,依然不好使。
該陷車還是陷車。
對於這個情況,昌和拖拉機廠的18馬力新車型進行了改進。
一是增加前後輪胎的寬度和加深輪胎花紋。
這個舉措需要大量資金支援。
這相當於為新車型專門開發新型輪胎。
輪胎加寬了,輪轂就要定製。
好在後橋廠已經可以試生產了。
原本他們是不生產輪轂的,現在沒辦法,一切自立更生。
輪胎大了,後橋的傳動系統就要重新設計,這涉及到了動力匹配問題。
變速箱廠也在抓緊調整變速箱的傳速比。
都是為了適應全新的輪胎。
這裡邊還有差速鎖的問題。
以前的12馬力小四輪拖拉機,它的傳動是皮帶傳動。
有好處也有缺點。
好處就是發動機與變速箱之間是軟連線軟傳動,在發動機或這變速箱發生故障時,可以減少損失。
缺點就是發動機的動力在傳動時會丟失動力。
當時昌和廠生產的12馬力拖拉機也是這樣的傳動模式。
後來的14馬力依然是皮帶傳動。
現在的18馬力新車型則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改成了硬連結。由前後傳動軸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