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後,炎帝才同意了孫頤提出的三條策略,看向下方群臣。
“具體如何施行,由三省共議,草擬好了後交給朕過目。”
“再過幾日就是國慶日了,此事留待國慶日之後再辦,在此之前不要聲張。”
國慶日是一國之大典。
要是在此之前把和離國衝突的事情傳出去了,對朝廷的臉面太不好看。
“臣遵旨——”
孫頤等五位大臣紛紛躬身領命。
這件事雖然有了結論,但炎帝的心情依然不佳,深深嘆道:“假若蘇聖還在,離國又豈敢如此囂張?”
離國囂張挑釁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儒聖不在,炎國缺少一根定海神針。
如果有儒聖坐鎮炎國,那就算是給離國一百個膽子,也不敢這麼出兵挑釁。
想當年儒聖還在炎國朝堂為官的時候,同樣是面對離國欲對炎國出兵,儒聖作為使者出使離國談判,在離國朝堂上舌戰群儒,生生罵得幾位大臣吐血當場。
面對大怒的離國皇帝發兵的威脅,儒聖也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話。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外臣雖是凡人,但卻有布衣之怒。”
“布衣之怒血濺五步,外臣現在距陛下不過五步,陛下今日想一嘗布衣之怒、令離國上下縞素乎?”
這擲地有聲的一番話,將離國皇帝震得不敢言語,恭恭敬敬地答應了議和。
經過這件事後天下人都看見了炎國的骨氣,儒聖名氣也因此大漲。
想當年儒聖是多麼意氣風發,面對正值巔峰的離國,面對離國皇帝也能毫無懼色,而那時候的炎國還很弱小。
現在炎國倒是有不輸離國多少的國力了,但卻沒有一個如儒聖那樣的人了。
“陛下,儒聖現如今究竟在何處?”
“這一走十五年不歸,莫非是在妖族那邊中了妖帝的陷阱,無法脫身麼?”
程弘武猶豫了片刻後才問道。
朝野上下關於這件事都一直有類似猜測,不然沒法解釋儒聖這麼久不回來。
身為兄長的程弘文當即斷然否認道:“不可能!儒聖是何等天驕,妖帝也只是他手下敗將,怎麼可能困得住他?”
程弘武還想反駁一二,炎帝就出聲打斷了他們兩人間的爭執。
“先去草擬反制離國的策略吧,今天議事先到這裡,朕有些倦了。”
炎帝坐在龍椅上,伸手揉了揉眉心。
眾臣聞言便紛紛躬身告退,依次離開養心殿,只是他們的心裡依然十分沉重。
在現如今這個聖人輩出的時代,儒聖才是這個國家的主心骨啊。
……
鳳儀宮,是皇后居所。
當今皇后並非是炎帝的原配,炎帝的原配太子妃,在炎帝登基不久後便生病去世了,也沒有誕下子嗣。
但身為皇帝,自然不可能不立後的,於是過了僅僅一年,就立了第二任皇后。
這位皇后先後共誕下了一兒一女,一位是當今太子,另一位就是永安公主。
夜色已深,鳳儀宮內依然燈火通明。
今天皇后親自準備了一桌晚膳,將太子、永安公主都喊了過來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