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國這次挑釁,明擺著是在試探炎國的虛實,或者說測試炎國的底線。
如果不強勢回應的話,對方肯定會得寸進尺,這個道理不論是炎帝還是群臣都懂,只有打得一拳開,才能免得百拳來。
但問題就在於,現在拿不出證據去證明是離國殺了那上百名巡查隊計程車卒。
所以到底如何應對,還有待商討。
炎帝看向一直沒有說話的孫頤,問道:“孫太師可有什麼建議?”
眾人紛紛將目光投過去。
孫頤是三朝老臣,自身威望極高,同時每逢大事也素有獨到的見解,他若提出建議的話,那是極具參考性的。
所以他們都想聽聽他的看法是什麼。
孫頤凝神思索了一會兒,才拱手說道:“陛下,老臣以為此事不可輕率。”
“忍氣吞聲自然是不行的,這樣只會寒了邊境將士的心,更會讓離國的氣焰更加囂張。”
“但此事我們沒有證據,即便有證據,我們也不能開戰。韓侍中說的沒有錯,現在打仗不符合我炎國的國策。”
不能忍氣吞聲也不能找離國麻煩。
孫頤這番話說了好像跟沒說一樣。
這道理誰不知道?關鍵是得找出一個折中的辦法,能夠既不開戰又能打壓離國,挽回顏面的辦法。
“所以孫太師的意思是?”
炎帝眼神微動,繼續追問道,他知道孫頤不可能說出一番廢話。
孫頤不急不緩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說道:“第一,要安撫邊境將士,對死去士卒進行隆重的封賞和撫卹,給出朝廷的態度。”
“第二,針對此事做出應對,同樣在邊境大量陳兵,日日操練,加強對炎、離兩國交界的巡查力度,允許發生小幅度內的摩擦。”
“第三,不管離國承不承認,我大炎都要針對此事進行公開譴責,並且引導輿論,將百姓的憤怒情緒導向離國。”
“離國越不承認,那百姓的怒火就越強烈,如此便能極大調動民心與士氣,朝廷也就更有底氣。”
孫頤一連說出了三條策略和建議。
其他人都著眼於怎麼維護顏面,或者對離國打擊報復,只有他的關注點不同。
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無論怎樣,只要不直接開戰對離國開戰,炎國就必然會丟臉,不僅是在其他國家面前丟臉,更是讓國內百姓、將士寒心。
兩弊相校取其輕,在其他國家面前丟臉無妨,民心和士氣卻不可失。
“極妙!”
藺和撫掌而贊,眼中滿是讚歎,“孫太師所言極是,當下穩定民意和軍中將士的軍心才是重中之重。”
“只有穩定了軍心和民意,我大炎才能把握主動,有更足的底氣回擊離國!”
韓瑞聽完也深深認可,撫須說道:“陳兵邊境,允許小範圍的摩擦和衝突,既不達到開戰的地步,也能讓離國看到我大炎的態度,甚好。”
孫頤的計策贏得了他們的一致認可。
倒不是說多麼高明,而是為他們理清了思路,明白該做什麼、側重什麼。
“民心民意,這是儒聖一直重視且強調的,得民心者即得天下。”
“我大炎要是想要變得更加強盛,決不可失了民心,請陛下三思。”
孫頤朝炎帝顫顫巍巍地行禮道。
他說的這些話讓炎帝陷入到沉思之中,大殿內也隨之變得寂靜無聲。
這些終究是他們臣子提出的建議,至於最終決策,還是要看炎帝。
“就按孫太師所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