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七章 鋦瓷(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七章 鋦瓷(1) (1 / 2)

“啪嗒”一聲響,隨著最後一枚鋦釘輕輕按入打好的鋦釘孔中,藍桉看著驚裂的紫砂壺即將修復完成。鋦瓷匠人陳建國一聲輕笑。

這時,老手藝人都會跟主人討一杯熱水喝,委婉驗證紫砂壺是否修復好。

陳建國釋疑說,鋦好後,逐一檢查,確認沒有問題,用開水當場檢驗。開水倒入壺中,會熱脹。如果開水不會漏出來,這就算出活了。

鋦瓷,是古老的民間七十二行之一,透過鑽孔、打釘、補漏,使破損的器物再修復的技術,福州話叫做“錡馬釘”,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鋦匠的身影。

在福建福州,鋦瓷匠人已經很少,陳建國就是其中一位。然而,他的工作室卻深藏倉山區牛眠山巷中,遠離鬧市。

不大的工作室裡,有陳建國收藏的紫砂壺,也有客人讓其修復的物件。這是一間基本不對外營業的工作室,他接的活兒都是經朋友口口相傳介紹的。

陳建國表示,現在要努力留住漸行漸遠的這項手藝,並努力讓這項文化鮮活起來,趁著福建還有一些民間鋦瓷記憶,抓緊收集工具、作品、技能技法、挖掘傳統文化,不要把遺產變成遺憾。

話雖如此,實踐起來卻是困難重重。祖上雖會這門手藝,可到他這一代已經失傳。

陳建國大學本科專業是數學,研究生讀的又是建築學,最開始迷戀壽山石雕時,對雕刻有些許研究,但鋦瓷這門手藝,完全是他自己摸索、學習的。

陳建國笑說,最開始從網路上找資料學習,初始即使免費鋦瓷,別人都不要。後來朋友送他紫砂壺,讓他摔碎了去練習,才慢慢起步。

對鋦瓷這門手藝,陳建國認為,鋦瓷不只是簡單的修復,外觀、厚薄、裂紋、坯土甚至釉色的不同都會導致千差萬別。

其實,鋦瓷所需的常見工具並不多,鉛筆、鑷子、錘子、墊鐵、鉗子、銼刀、金剛鑽等。由於手藝失傳,好多工具只能自己手動用砂輪慢慢搓,在陳建國工作室二樓,就收藏著一整套鋦補的挑子,被他視作珍寶。

陳建國說,閩派的鋦瓷文化有非常強烈的地域特色,福州把“鋦釘”稱為“錡馬釘”,錡馬釘非常生動地將鋦釘騎在裂縫之上,把兩個碎片鋦在一起,形象地表達出來。

在延續傳統鋦補手藝過程中,陳建國也探索“新路子”,他逐漸將金工鏨刻,雕塑技法,大漆漆藝等其他門類的藝術融入瓷器修復手藝中。

臺灣一位80多歲的“雕釉”大師蘇世雄透過代理商找到陳建國,希望其能“妙手回春”,修復破碎的牡丹花瓶。

陳建國說,接過這個花瓶後,他開始找碴、做胎。在花瓶的修復裡,融入了福州脫胎漆器的獨特技藝,形成有層次的釉面。

經過反覆的調色校色,把口沿慢慢補齊。從做骨架胎瓷到釉面無痕修復歷時3個多月,將花瓶完璧歸趙。

看到修復好的成品,大師都驚歎不已。

如今已小有成就的陳建國在繼續摸索、研究、創新這項手藝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手藝的傳承與發展,他的徒弟遍佈全國各地。

“學鋦活兒只需要七天,而幹好鋦活卻需要一輩子。鋦活首先要找碴、對縫,然後定位點記、打孔、上鋦釘,最後用雞蛋清和瓷粉調和補缺。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不容易。”陳建國說道。

時代在發展,老手藝的生存空間被擠壓的越來越少,漸漸隨歲月遠去。希望有越來越多像陳建國一樣的年輕人加入到老手藝傳承隊伍中來,將流傳千、百年的傳統手工藝傳承下去。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在宋朝名畫《清明上河圖》裡,就可以看到街邊“鋦瓷”的場景。

根據鋦瓷地域的發展逐漸形成各自手法形成了中國、日本、歐洲三個最大的策源地。只有中國的鋦瓷才能稱作藝術。所以被稱作鋦藝。

日本將傳統鋦瓷後用蛋清和白磁粉填縫改成了大漆金繕所以只能稱柳釘鋦,而且在近代土見益弘繼續改變鋦瓷方法沒有保留古老方法不能稱作藝術。

日本最早只有《螞蝗絆茶甌記》有記載鋦碗時代出現很晚和中國比只能算是小弟弟。歐洲鋦瓷根據考證為早期赴歐洲的華工帶去的技術。

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的產生是與中國瓷器的發展有著密切的相關的聯絡的。起初於何時已無法考證,最早見於宋代張擇端德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圖》中的一處鋦匠做活的一幕。

鋦瓷行當經歷了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六個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歷程,影響了中國多少代人的生活。

鋦瓷這一行當,在民間被稱作錮爐匠。最初是為謀生而產生的一門手藝。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員,也是被人看不起看作是下九流的行當,可卻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

因為瓷器是貴族階級的寵物,從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稱呼,瓷器就是中國,中國就是瓷器,就充分體現出瓷器在等級階級上的價值,而老百姓和貧民對瓷器卻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所以對擁有的瓷器視為寶貝。

瓷器堅硬耐磨,更可持久使用,可瓷器的致命弱點是易碎,每當一件瓷器破碎後,便無計可施,留著無用,棄之可惜。

匠人們便開始琢磨如何將破碎的瓷器修補好,經過了艱苦的摸索實踐,失敗成功,在實踐中總結、理順、規範出一套合理的鋦瓷技藝。

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獨一無二的“金剛鑽”和“鋦釘”,繼而便產生了鋦補修復瓷器這一行當。而這一行當的出現,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納,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擁有者減少了購買新瓷器的費用,同時讓鋦瓷匠人得到了勞動報酬。

鋦補修復這一行當,隨著中國瓷器業的興旺發展延續,自然中形成了山東、河南、河北三大派,山東的金剛鑽為皮鑽,河南的金剛鑽為弓鑽。河北的金剛鑽為砣鑽。山東派的皮鑽是由三條皮繩往反拉伸,旋轉平穩,對鑽頭、瓷器都有保障,三大派的三種金剛鑽,雖然形狀不同,操作不同,但是鑽頭卻是相同的,都是鑽石或金剛鑽,而且鋦釘也大致相同,只是釘腳不同而已,鋦瓷的過程也大致相同。

到了清朝乾隆盛世時期,在三大派的基礎上又分為兩大類,即:常活,就叫粗活,純為民間生活用品為主的鋦瓷修復粗活,通常被稱作鋦盆、鋦碗、鋸大缸的錮爐匠,所用的工具金剛鑽、鋦釘都比較大、粗糙、單一、是清一色的鐵釘。而另一類則是經過藝術加工專為達官、王爺、貴族、八旗子弟們享樂而服務的鋦瓷細活,即:行活,也叫秀活。所用的工具金剛鑽小巧精緻,鋦釘完全用民間絕活鍛銅工藝加工而成,美妙絕倫,有花釘、素釘、金釘、銀釘、銅釘、豆釘、米釘、砂釘。由於有了鋦匠精美絕倫的鋦瓷細活,使得那些達官、王爺、八旗子弟們在享樂中興起了“鋦活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