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氏祖祖輩輩雕刻的器物所表達與所遵從的正是中國傳統的精神內涵。有什麼樣的人性理想,就有什麼樣的技術理念。
世事變遷,賴明德依然恪守老祖宗的規矩做事,因為他深知,他手中的器物所表達的是他信仰的家譜、神譜裡的“天地國親師、仁義禮智信”。
“您的父親對您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呢?”
“家父一再叮囑:對祖師爺有恭敬心!”
現在的賴明德,再也不是剛開始從師時白天在生產隊做事,晚上偷偷學繡儺面具的戰戰兢兢了。他的儺面具雕刻手藝受到了國際國內的關注。
業務在不斷開拓,他的兩個兒子——賴光華、賴太平也繼承他的衣缽,成為了“處士”,積極地推廣儺面具。賴明德依然樸素平和。
在他成為處士的那一刻,他曾像他所有成為處士的先人們一樣誓言“弟子之性如天之平,弟子之心如水之清……”。
湘東儺面具有唐代雕法和宋代雕法之分,唐雕比較粗陋,宋雕比較精細,賴師傅製作儺面具以宋代雕法為主,工藝複雜講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
儺面是萍鄉儺文化的瑰寶,那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樣貌,讓人印象深刻。在萍鄉,要談到儺面雕刻大師,不得不提彭國龍。
彭國龍是中國儺文化傳承保護基地首批儺面雕刻傳承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萍鄉湘東儺面雕刻代表性傳承人,至今已在儺面雕刻領域研磨近40年,不僅能寫詩作畫,還精於木工雕刻。
其中,又以儺面具雕刻最為拿手,行內尊他為大師、湘東儺雕第一人。
初見彭國龍,他正拿著雕刻工具在一絲不苟地進行創作,進入廳堂,映入眼簾的是掛滿客廳的儺面具畫,赤黑麵相濃眉大眼的武將、白麵朱唇善良公正的文相、粉面朱唇英俊俏麗的生旦、慈祥善良的老者、青面獠牙的凶神鬼怪……透過這一張張古樸而傳神的儺面,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盎然古意。
“我是子承父業,父親原來也是湘東儺面具的名雕工。”提及自己40載雕刻年華,彭國龍笑著說,自己非常喜歡搞美術,加上父親的調教,從小就迷上了雕刻。
13歲時,彭國龍開始隨父親學油漆、雕儺、繡神等技藝,19歲起外出闖蕩,後受聘於廣東一企業專門從事繪畫設計。
1996年,彭國龍放棄廣州的工作,用10多年來打工的積蓄回湘東老家辦了個儺面具雕刻廠,2006年開始把雕刻好的儺面具推向市場。
彭國龍回憶放棄廣州的工作,他樂呵呵地說:“我還是喜歡搞儺面雕刻,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在彭國龍二樓的臥室裡,有一隻精美的樟木箱,珍藏著一件有人出價5萬元他都不捨得賣的“寶貝”。
彭國龍小心翼翼地開啟樟木箱後,裡面是一個已經上漆完工了的儺面具,看造型是個濃眉大眼的武將。
“這就是唐將軍,我給取了名叫做‘古儺迎賓’。”彭國龍一臉虔誠地說,箱裡的唐將軍儺面具是他從事儺雕以來花費心血最多、耗費時間最長的古儺面具。
“我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才完成。”彭國龍輕撫著面具說,儺雕的工藝很繁雜,要想成為一名好的儺雕師,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彭國龍介紹,一般而言,儺面具的雕刻都要經過7道工序:選材量材初雕細雕精雕打磨噴漆,均為手工製作。如果是用作供奉,還必須要“開光”,即請神、上香,在面具上塗雞血。
“儺雕的選材基本都是樟木,因為樟木防蟲,並有‘納財’的寓意。此外,所有工序裡面最難的就是精雕。”
彭國龍說,有時候為了雕好龍王嘴裡的一顆圓球,需要耗費好幾天的時間。因此,急性子的人幹不了儺雕的活。
“除了要耐得住寂寞,還要大膽創新。”彭國龍告訴記者,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浸潤下,儺面具的雕刻藝術早已超越了宗教祭祀意義,成為引人注目的民間工藝品。
因此,這就需要打破傳統儺面具雕作,在傳統形象中揉入現代元素,並採用新的雕刻技法,使作品接近生活、彰顯人性。
2010年的鄱陽湖生態文化節上,在短短几天時間,彭國龍帶去的幾十副經過改良了的儺面具被顧客購買一空,甚至他現場雕刻的不少半成品都被搶購。
此事經媒體報道後,彭國龍的生意開始“火”起來,一些慕名而來的遠方客人上門要貨,他的儺面具逐漸銷往廣州、上海、香港、北京以及美國和日本等國內外市場。
“僅去年一年就有10多萬元的銷售額。”儺面具的走俏不僅給彭國龍拓寬了增收渠道,也讓當地很多年輕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
此後,不少人紛紛找彭國龍拜師學藝。
“我雖然得過不少獎,也有一些徒弟出了‘門道’,但還得依託這一產業,讓更多的人富起來。”
彭國龍感慨道,產業要做大就必須依靠市場,但市場得有公司來運作,只有兩者合而為一,產業才能成為品牌,並帶來財富。
除了讓產品走向市場,彭國龍對自己的技藝傳承看得更重,他有一個目標,就是讓他這一身技藝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從事儺面雕刻以來,彭國龍共有徒弟11人,5人已出師,有6人還在學習中。
彭國龍感慨地說:“如果我的技藝失傳了,就白忙活了一世,所以我一定要帶徒弟,把技藝傳承給徒弟,也希望他們學好以後也繼續傳下去。”
“我覺得工匠精神就是要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力求創新,學習不能停止,我就是到了80歲還要學。”彭國龍笑著說。
說起“儺”,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儺又稱跳儺、儺舞、儺戲,是一種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流行於江西、四川、甘肅、貴州、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區等地。
戴面具的演員扮演傳說中驅除瘟疫的神──儺神,反覆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動作表演極具原始舞蹈風格。
在儺的表演中,儺面具可以說是最能體現這一藝術的標誌之一。
不久前,在湖南省沅陵縣的龍溪口儺文化山莊,藍桉見到了今年43歲的儺面具雕刻師向清國,並聽他講起了與儺面具相識、結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