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二章 桃花塢年畫(1)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二章 桃花塢年畫(1) (1 / 2)

藍桉去蘇州旅遊,被桃花塢年畫吸引住了。

桃花塢年畫是江南地區的民間木版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錦竹的木版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

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錶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地區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中國民間傳統審美內容。

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傳世的文物來看,木刻書籍和木版畫差不多是同時產生的。起初,木版畫主要用作書籍的插圖,即繡象畫。

木版畫單獨印行成為年畫,大約是到宋代才出現的。蘇州年畫在明末已有完整的獨特風格,當時被稱為“姑蘇版”年畫。

清雍正、乾隆年間,蘇州年畫質量、銷量空前提高,當時有五十多家年畫鋪,分設在閶門外山塘街一帶,也有部分設在桃花塢報恩寺一帶,年產達百萬張以上,少時也有十幾萬張,行銷江、浙、魯等地,並遠達南洋一帶。

於是蘇州桃花塢年畫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與天津楊柳青成了中國南北兩大民間年畫的中心。

鴉片戰爭以後,膠版、銅版和石印等印刷技術有了發展,所謂“月份牌”派的年畫傾銷城鄉,桃花塢年畫大受威脅,盛況開始衰落

加上太平天國革命軍兵臨蘇州城下,清朝地方政府倉皇逃走,在戰事中,蘇州遭受到燒殺搶劫,楓橋、山塘一帶毀於一炬,年畫鋪俱遭焚燬。雖有幾家遷入。閶門內和桃花塢一帶繼續營業,但已無法振興。

光緒初年,一些畫師轉到上海舊校場工作,蘇州年畫鋪僅靠上代傳下來的老版片或翻刻上海舊校場畫來應市,甚至代銷石印洋畫,而門神、灶君之類年畫卻成了主要商品。

蘇州桃花塢年畫當時已瀕於人亡藝絕的境地,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得以迅速恢復。

抗日戰爭前,大部分藝人已改行轉業,年畫鋪僅剩下王榮興、朱榮記、朱瑞記3家,桃花塢年畫已瀕臨人亡藝絕的境地。

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對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並把散失在民間的藝人組織起來。在合作化高潮中,僅存的3家年畫鋪合併組成合作小組,印刷舊版年畫銷售。

清初至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有四個較為突出的特點:

一是接近傳統繪畫形式,在藝術上成就較高。市民意識與城市文化的顯現,使得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偏重於城市習俗風景,非常接近傳統繪畫,風格雅緻,不少畫面有詩句題詠。

在早期畫面的經營上,甚至可以看出宋代院體畫、明代界畫和文人畫的痕跡,有些已經難以區別。如,這一時期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大多采取傳統的立軸和冊頁的構圖形式,如,《琴棋書畫》、《調鳥圖》、《食果圖》、《三娃圖》、《五子登科圖》、《白蛇傳》等,無論從構圖、刀法、都很難看出與傳統繪畫有多大區別。

二是清雍正後蘇州經濟進一步發達,富甲天下,且文風昌盛,蘇州市民階層自然會要求在年畫這類實用藝術中反映出他們的生活面貌和審美趣味。

這些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既不是文人的“大雅”也不是農民的“大俗”,而是“雅俗共賞”。此時桃花塢木版年畫畫法最精、刻工最細、結構最複雜、幅面最宏大的就多為城市風景畫,是寄興於充溢著市民情趣的都市風光。

不僅刻畫了各種繁華的實際場所,熱鬧的貿易集市,同時穿插著人們的種種活動,不厭其煩的反映著當時的社會背景、人文活動和民間生活,更像是一卷卷鮮活直觀的歷史畫軸。

如,《姑蘇閶門圖》、《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濟橋》等等都是將市井生活淋漓盡致的加以展示的作品。

三是本土藝術受到西方藝術影響並大膽借鑑西方藝術,在如《蘇州萬年橋》、《陶朱致富圖》、《西湖十景》、《山塘普濟橋》、《三百六十行》、《百子圖》、《三美人圖》、《兩廂記圖》等作品中,都能看出對西洋銅版畫雕刻風格的模仿。

甚至有的還在畫面上題明“仿大西洋筆法”(《蘇州萬年橋》),“法泰西畫意”(《百子圖》),“仿泰西筆法”(《山塘普濟橋》),“仿泰西筆意”(《西廂記圖》)等字樣。

這一時期這一類的作品在畫面上,多采用焦點透視,除人物面部外,衣紋、樹石、房屋等表現技法上,還保留著本土繪畫的特點。有些學者認為,這部分桃花塢木版年畫中有一些可能是為了出口而迎合歐洲受眾的需求所制。

四是這一時期的桃花塢木版年畫出現了許多宏構鉅作的作品。都是三至四尺,甚至整張紙精印。如,《蘇州萬年橋》、《山塘普濟橋中秋夜月圖》、《西湖勝景圖》、《西湖行宮圖》等,幅面高達一米左右,寬度為半米多。

在如此大的尺幅上,純以手工雕版套印,其技術難度和操作的精細度,正是該時期桃花塢木版年畫繁盛發達的又一重要表現。

乾隆後期至嘉慶、道光年間,桃花塢木版年畫雖仍然延續著市民階層的審美情趣,卻已呈衰落趨勢,在作品的風格上缺少了之前的古樸與典雅,在技法上,“仿泰西筆法”逐漸消失,在篇幅上,巨幅作品非常少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