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二章 桃花塢年畫(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二章 桃花塢年畫(2) (1 / 2)

桃花塢木版年畫為分版水色套印,印刷時先印墨線版,然後根據畫稿的色澤再分版套色。用色通常為紅、綠、黃、桃紅、紫和淡墨等五六套色。

無論套色版用色是否相同,印刷時都是均勻平刷,不分濃淡,但可用“環色”,即兩種套色重疊造成複色,可豐富色彩的變化。

在印刷過程中,印工則採用“模版”技法,使墨線版和套色版準確無誤,使印刷的作品與原作不失真。再後進行裝裱,一幅年畫才算完工。

創稿是指在熟悉生產工藝過程的基礎上,確立設計主題,畫出富有桃花塢木版年畫特點的畫稿。畫稿如果不符合工藝生產特點和操作規律的話,只是一幅好繪畫,而不能成為一幅符合桃花塢木版年畫藝術特點的畫稿。

勾稿即先勾出線版稿用於刻版,要求用濃墨勾勒清楚,不能像寫意畫那樣隨意發揮,造成刻版上的困難,且線條不宜過密,也不宜粗細相距太遠,筆法不能有太多輕佻轉折,這樣不僅刻出來效果不好,還會造成印刷時的困難。

線版完成後,要根據原創初稿分出填色版稿。

畫師勾出的線版稿先要看,並研究在具體刻制過程中有哪些不利於操作的地方,提醒畫師修改。

根據線版稿選擇適用的梨木板,並刨光、沙平。

線稿勾在蟬衣紙(特製專用透明紙)上,再平整服帖地貼在梨木板上,這一工序極為重要,要求不能走形,講究指法、份量輕重,所以技術要求很高。

“上樣定終身”,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貼上畫稿對於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的重要性。不論墨線稿或者套色稿,在貼上畫稿時,先將同類的木版按照稿紙大小配料、刨平,並以平鑿扦光,以達到平光細淨為度。

稿紙先與版面定位放好,在稿紙四周和版面銜接處用鉛筆打上四五個騎縫叉,以便貼上稿紙時不會走位。然後用薄勻漿糊遍塗版面,迅速貼上稿紙。

貼稿紙時用左手扦住稿紙,右手以小棕帚輕勻地自中央向四周刷出來,刷時要求平服準確,絲毫不能走位才合乎要求。如果稿紙一經走位,刻版時無法糾正。

而套色版貼稿紙比墨線版要困難的多,套色版是根據墨線版而來的,如果和墨線版有差錯,印刷時必不“上套”。所以刻版藝人中對於套色版上套與否,視為這行手藝中的第一個難關。

首先,是用拳刀以四種刀法(發刀、襯刀、挑刀、復刀)刻出線版。“發刀”是用刀線上條右邊向內發劃;“襯刀”是線上條左邊相距約一分的地方所襯的一刀;然後用“挑刀”在發刀、襯刀和墨線間挑去木面,於是一根線條就刻出來了;線條刻出來後,到敲底前又必須先線上條著根處再復一刀,稱為“復刀”,復刀要比前三刀吃力略深些,以便在敲底時既能順利地敲出空間,又能保證線條根底的牢固。

雖然使用的刀法不外乎這四種,但在刻的時候仍需視不同的情況而分別對待,且刻版的刀下功夫並不能完全用言語表達,其中的訣竅仍需刻版藝人在不斷的鑽研和苦練中得來。

線條、點、面全部刻出後,需用彎鑿、扁鑿、剔空、韭菜邊、針鑿、修根鑿、扦鑿等刀具進行敲底、修整。鏟底要求奏刀準確,鏟底平整。

有訣雲:“發刀準,挑刀狠,鏟底輕”。其具體操作如下,先用“彎鑿”剔去木版上的空間,再用“扁鑿”鑿平,接著根據空間大小的不同情況適用“大剔空”“二剔空”“韭菜邊”“針鑿”“修根鑿”等敲底,最後用“扦鑿”扦平版底。若有損壞,須及時採用補版工藝進行補版,補版工藝仍是相當精密的。

根據線版,畫師會進行分版。刻出線版後,應將分版稿選板、上樣、刻製成色版。

線版、色版全部完成後,要細心複查,有否失套、漏版、斷線等現象,發現問題要及時補版。補版時可以在需要改動處挖去一塊,然後嵌入同形大小木片一塊扦平,再依照原稿加以墨線刻畫。

經高手補版後,印刷時並無異樣。補版的要求:首先挖補的木版必須是同類質地,以求服平;第二,挖補後還應用小釘在四角適當地方釘牢;第三,在中央版面上挖補的塊面形狀較自由,而在邊處挖補的形狀必須呈梯形,否則容易脫落。

套印工序包括:看稿、上料、印線版、夾水、摸版、印套版、夾水。

看稿分看墨線稿和看套色稿。看墨線稿時要注意檢查墨線稿的佈局、線條組織和粗細程度。

墨線稿佈局要豐滿,便於印刷時刷帚平順流暢的刷印,不致因版面空間大而礙滯手下動作或導致擦子不小心陷入版面凹陷處而汙染紙面,造成印刷時所說的“打椿”。

線條組織要疏密適度,線條過密處刷不清,容易起塊,也會造成套印色彩時,色彩灰暗沉滯,線條過細不僅印不準確,也會造成套色後因缺乏明顯的墨線分界而不能突出色彩對比的鮮明度,更加要避免桃花塢木版年畫印刷藝人所說的“雨夾雪”,即大的塊面和過細的線條混在一起,造成兩不討好的畫面。

看套色版,桃花塢木版年畫的色彩分佈雖然多是滿版,但必須做到不沉不悶,配色輕重要適當,色塊處理既要滿版,色距又要相近。反之,會造成色彩刺眼或汙濁。

印刷每手料為500張,要整齊地夾在印臺的撓棍下。上料時,500張紙要先切光篤齊,靠左邊,即靠按版片的邊緣,要使之略有坡度,約在3045度之間為宜,坡勢由右向左,這樣上撓棍固定後便不易走位。

印線版的黑色(墨色)均為自己配製,要求色度飽和,印出效果應當準確、清楚、清潔。墨色要加膠(或漿)處理,比例適當(須注意季節變化)。

在印線版或印套版的時候要求:扦紙功夫,扦紙的緊或松、平或斜均會影響到印刷的準確度。一般都是在撓棍左邊按上一塊“襯板”,以幫助扦紙的角度和平穩度,不過最後效果仍決定在手中。

老師傅扦紙,不上不下,不左不右,鬆緊統一,五百張始終保持在同一個位置,注意版面的平準。刷帚功夫,刷帚使用時先在顏色盤內蘸色,落版時需用力較重,以便潑開顏色,敷滿版面。

接著既輕勻而又快速地遍刷版面,不等顏色稍乾的時候便扦紙上版,使用擦子擦印。在刷帚刷版時,應防止由於顏色用得過多而溢成“色邊”,即在版面邊沿或溢到邊外,或者淤塞成塊;更應防止棕絲脫落而汙染畫面。

總之,要做到畫面上色彩的勻、準、潔、鮮四字的要求。擦子功夫,當扦紙上版後,隨即擦子下落,由撓棍這邊先輕輕地從右到左,再由中央向四周施展,以定版位,然後用重而靈活的力道擦出畫面。

要求既要均勻,又要根據粗細不同的色塊的情況,使用不同輕重軟硬的功夫去對付,以達到勻、準、潔、鮮的要求。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