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大時代的夢> 第七十章 蠟染(2)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章 蠟染(2) (2 / 2)

按所需大小裁剪,並粘在木板上,用刻刀或指甲劃出大致的範圍和紋樣輪廓,如果有喜歡的圖案可以照著繪製,這個環節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謂的打板。

用瓷碗盛蠟放在炭火盆上,加溫到攝氏一百三十度左右。在點蠟的過程中,蠟液必須一直維持這個溫度,同時準備好一大一小兩把銅質蠟刀。在其中使用的蠟主要是蜂蠟,也有摻和白蠟使用的。

先將蠟碗置於火盆等熱源之上加熱,並放入蠟塊進行溶化。

用銅蠟刀垂直伸入蠟碗中蘸蠟,蠟液蓄於斧型的銅片間,借銅傳熱保溫,蘸蠟後輕敲碗邊抖掉多餘蠟液,並將蠟刀呈水平移動到布面上防止誤滴。

用大蜡刀畫口水兜的輪廓,線條較粗。用小蠟刀畫出細線圖案。

點蠟的關鍵在於掌握蠟液的最佳溫度,當蠟液浸透到布料纖維以後,防染的效果就能達到了。

入染前先泡溼,再提起來滴乾水,並抖抻布料。

布料慢慢放入染缸,不斷輕輕翻動,約染二十到三十分鐘。

取出布晾起來,經風乾使染料氧化。循序入染缸三次後,如水清洗,洗後晾乾,再繼續浸染。

在最後幾次浸染前要先刷豆漿一兩次,可增加染料的固著力

此時蠟的表面沾有染液,布上也有浮色,因此脫蠟前先入冷水中漂洗去浮色。

將染布投入沸水中煮,蠟質融化脫去,用勺舀出浮面蠟液,倒入其他容器中。

用筷子挑起染布在沸水中提涮幾次,涮盡殘蠟。

這是蠟染的最後一個步驟,圖案是否清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一步的處理。

將盆中清水換成肥皂水,一公升水約兌三克肥皂粉。肥皂水煮沸後,將染布放入煮三十分鐘。

經皂煮除盡布面上的浮色後,用筷子夾出。投入清水中洗淨。

染布在清水中浸泡一晝夜後,略為清洗,晾乾之後,整個蠟染的製作工序即告完畢。

民族村寨苗族是我國僅有的幾個人口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

其他人文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

民族村寨苗族是我國僅有的幾個人口超過500萬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

蠟染古稱“蠟纈”,“纈”的意思是染彩,它與“絞纈”(扎染、“夾纈”(印花藍布一起被稱為。

蠟染古稱“蠟纈”,“纈”的意思是染彩,它與“絞纈”(扎染)、“夾纈”(印花藍布)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藝。

而革家蠟染起源於古時革家男人上山打獵,被蜂液滴在身上,回家後衣服上的蜂液與花草混合的顏色清洗不掉,發現蜂蠟是衣服最好的保護色,因此革家人發明了用蜂蠟畫圖(蠟染)的技藝。

革家沒有文字,蠟染技藝只能口口傳。革家蠟染技藝重在意識的表達,記載著革家歷史征戰、民族遷徙等文化,革家蠟染中的每個圖案和紋樣都有著深刻的內涵。

蠟染圖案的寓意和觀念,培育著革家族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大自然的熱愛情懷,對民族興盛傳承的熱烈情感,體現了革家的民族性格含義和藝術氣質。

革家婦女用蠟染做成衣裙,配以紅纓帽、披肩,即馬甲、圍腰、紅綁腿、銀飾,便形成了革家婦女的盛裝。革家這種對蠟染熱愛的崇高習俗和紀念,一代又一代的保留了下來,使這一技藝得以承襲,也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

革家蠟染工藝複雜,革家女孩從七、八歲起就開始學習畫蠟,先用兩塊銅片製成小三角形的點蠟工具,名為“點蠟刀”,再用白布鋪在一塊平面光滑的正方形木板上,將蜂蠟放在土碗中用火熔化,待蠟煮熱到80℃左右之時就用點蠟刀蘸蠟點畫在白布上,形成各種圖案,這個步驟稱為點蠟。

點完蠟後,將蠟布置於藍靛染缸之中連染三天三夜,待養化染好後,用沸水煮蠟布,這個步驟為脫臘。脫蠟之後需要將蠟布清洗乾淨才算製作完成,晾乾後的蠟布,未點蠟處為藍底,點有蠟處為白色圖案,形成了革家蠟染特色鮮明的藍白樣式。

革家蠟染的圖案大都是以太陽為中心,幾何抽象的圖形。萬物生長靠太陽,反映了革家的宇宙觀,將蠟染花紋中的螺螄、魚蝦、青蛙、瓜子、星、齒、鶴、龍、鳳、蝴蝶、蝙蝠、鐵鉤、山水、花草等圖案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點繪講究結構對稱、精細嚴謹,造型古樸大方,給人以和諧美感,這是革家人對世界萬物認識的結晶,對美的認識和追求,充分體現了革家獨特的歷史文化。

蠟染藝因神秘怪異的抽象圖案、工序繁多的製作過程、手工製作的高階技術掌握以及依靠祖祖輩輩的傳承方式,這些種種因素使得革家蠟染的傳承發展之路困難重重。

會畫蠟的不一定會染,會染的不一定會畫蠟,隨著老一輩藝人的老去,年輕人迫於生活在外打工,精湛的傳統工藝後繼無人,革家蠟染面臨艱難境域。百镀一下“大時代的夢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